日本汉学家看中国:外国人能翻译中国古籍吗?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融通和文明互鉴势不可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优秀的译者在这当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外译项目”中,中外译者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何更好地利用他们的语言、知识优势,如何为他们提供完善的就业环境,是未来的课题之一。

2020-07-15
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中伊举行“后疫情时代的中伊汉学发展与文化论坛”第二次视频会议

两国的文化专家与学者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举行了两次线上圆桌会议,这表明尽管受到疫情的限制,伊中两国的关系仍在发展。

2020-07-14
“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古丝路精神——访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家普塔克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传承着古丝绸之路精神,促进贸易与和平合作,倡导文化互鉴,丝绸之路正在书写新的篇章。”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教授罗德里希·普塔克(Roderich Ptak)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2020-07-13
在批判性对话中彰显英美聊斋学的特色与价值——评《英美聊斋学研究》

海外汉学,狭义而言,指的是以古代中国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文学、哲学、历史、语言等开展的相关研究。就中国文学而言,早于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如罗明坚、利玛窦等便对《诗经》开展了译介;而后法国传教士陆续来华,又相继将小说和戏曲纳入了译介和研究的视野,如由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所译之《今古奇观》中的几则短篇、马若瑟译出的《赵氏孤儿》,此外还有威尔金森的《好逑传》(1761年英文,也称帕西本) 等,逐步引发了西方知识界的关注。

2020-07-13
专访《人民的名义》俄语译本译者亚历山大·皮卡维尔:了解译本背后的故事

周梅森的小说《人民的名义》俄语版即将在俄罗斯出版,译者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亚历山大·弗拉基米洛维奇·皮卡维尔。

20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