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三境轩,作者贺颖
七月青岛,海浪在不远处低徊涌荡,海风徐徐吹过文学的屋顶。
世界汉学中心,首届“中国作家与全球翻译家国际工作坊”,拉开了中国作家聆听翻译家讲解、与翻译家们面对面取经的文学帷幕。
来自英国、美国、西班牙、土耳其、匈牙利、北马其顿、克罗地亚等国家的著名汉学翻译家,未来三天将在这里,为中国作家们打开一扇看见世界的窗口,带领中国作家,登上出海远航的文学宝船。
首期参与学习的13位作家来自北京、湖南、甘肃、贵州、广西、四川、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十几个省市和地区,每一位都在文学之途经年跋涉,每一位都有着不俗的文学成就与战绩,每一位都在以书写践行自己对文学的刻骨炽爱,每一位都在梦想文学出海的那一缕曙光。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天,学员们怀揣着自己近期出版的作品,以及未来将要出版的文本和计划,怀揣着对中国作家翻译出海的热切渴望,第一次走进了世汉中心的大门,登上了“译研汇号”的甲板。
青岛市黄岛区珠江路1557号,这座坐落在浓荫之中的国际学府,在青岛40度+的盛暑中,兀自宁静朗幽着。滚烫燥热的温度,学员们远途赶路的脚步,在迈入这里的刹那,便踏入一方神秘清凉,这里仿佛某处时空的结界。
站在园中,树木繁盛文风沁心,陌生却熟悉的气息,蓦地让自己想起七十年代约翰·丹佛那首民谣《乡村路带我回家》,丹佛爱着他的家乡,在他的西弗吉尼亚,那里有蓝色的河水,那里“比树古老,比山年轻,成长如微风”,那里有乡村路带他回家……是的,这一次作家们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踏着滚烫的热浪,沿着蓝色海岸线,沿着文学之路的导引,向着这个国际文学学府奔赴而来,不也正是一场向着世界文学的回家之路?
2.古老的东方,世界的青岛。文化的圣地,文学的福地。
“北京语言大学青岛世界汉学中心”由北京语言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双方多种优势融合,凝聚世界顶尖汉学家力量,服务于国家战略。
这里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03个国家、67个语种的汉学家资源,巨大的能量激活了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国际化人才聚集优势,形成了以青岛为核心的包括知识中心、翻译中心、研习中心、写作中心、会议中心在内的协同创新体系,这里有“产、学、研、用”的良性循环;
这里创建的是国际视野世界汉学“根服务器”;
这里有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使命,这里有海外人脉工程建设的目标;
这里是国际文化传播的高端平台;
这里是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人文巨轮……
此刻,站在这个特殊的时空中,学员们感受别样的精神沐浴:文学与人学,国家与世界,使命与责任,宁静与奔涌,视野与心灵,开阔与激荡。
站在这里,仿佛站在“译研汇号”巨轮的甲板上——让自己看见世界,让世界看见我们,是每个人内心最朴素深切的渴望,也是引着大家在盛暑中万水千山奔赴于此的原动力。
会议前夜,来自全国的作家们与来自世界的汉学翻译家们有了初次的交流碰撞。
一张张热烈明媚的笑脸,一次次至真挚诚的握手拥抱,让初次相识仿佛成了久别重逢。
汉学家们纯正醇熟的汉语,让两个团队彼此之间的交流没有任何隔阂,汉学家们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了解,尤其令作家们倍感亲切与敬佩。
几位作家围坐在儒雅俊朗的土耳其翻译家吉来身边,轻声交谈,细语问答,时而齐声欢笑,温馨情谊洋溢在每个人脸上。这场景不由让人联想起土耳其细密画般的气质,一群人仿佛围坐在伊斯坦布尔深夜的酒馆,谈着文学艺术,也谈着美与生活。
克拉拉是来自匈牙利的翻译家,笑容明朗真诚,目光温和,由衷赞美着身边几位中国作家们的气质、肤色、发式和衣着,仿佛一位亲近的老友,娓娓道来。她有着骨子里的亲和力,谦虚耐心为作家们讲解每个提问,与每位邀请她的作家微笑合影。她真诚地谈着自己喜爱的中国文学,也自豪地谈着自己的祖国,谈着中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裴多菲;
典雅文静的克罗地亚翻译家伊万娜,微笑地看着大家的交流,她的汉语不是很流利,但是并不影响感受和汇入这个温馨的氛围。作家们与伊万娜彼此微笑问候,目光中是与大家如出一辙的亲近,就像这仿佛久别重逢的夜晚一般;
西班牙翻译家高伯译有着弗拉明戈式的笑容,热烈纯粹。端着一杯酒,他真诚地询问身边的作家们对西班牙的印象。几位作家热情地回应着西班牙文化艺术在中国的影响力,比如西班牙的国粹弗拉明戈舞以及西班牙斗牛士;比如近年异军突起的西班牙电影;比如西班牙绘画艺术的黄金时代等等,以及最为作家们熟悉的西班牙诺奖诗人希梅内斯,和他的《古老的花园》。高伯译先生惊讶欣喜于作家们对西班牙如此了解,笑容更加灿烂亲近,大家的心仿佛离得更近了;
席晓兰的名字很中国,她是来自北马其顿的著名翻译家。这位来自南欧巴尔干半岛的女士,笑容一如爱琴海上纯净澄澈的阳光,目光真挚深邃,极富感染力。她和一位女作家热烈交谈着,流利的汉语恰切的表达让作家赞叹,不由问起她在中国的生活,与中国的渊源。她深情地讲述着自己与中国的缘分,与汉语的缘分,以及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深切喜爱,并为此付出的多年精力和情感。女作家赞叹之余是满满的敬佩,为一位国外学者的专业与世界文化情怀的敬佩。聊到明天的会议,席晓兰女士遗憾地说自己因为有急事明早要去上海,将要缺席开幕式,说到此,两人情不自禁满怀遗憾地握紧了手,为这短暂而别样的相识。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感谢文学,把大家从地球的各个角落联系在一起,陌生的世界里陌生的人们,在此相遇,成就一段段奇妙的文学之缘。说到动情处,两人情不自禁拥抱在一起,而想到明天的遗憾,不由得再次拥抱。两人热烈的表达吸引了身边其他的作家,于是拥抱变成了一个又一个,一次又一次。之后是合影,一张张真挚笑脸深厚情意,定格在世汉中心二楼温馨的灯光里,也定格在每个人日后漫长的文学之旅……
夜色已深,谈兴正酣,笑语绵绵,意犹未尽。
3.穿过疫情的扬沙阴霾,时间来到了2025年。世汉中心的这个清晨,七月的阳光如此别样,舒朗而庄严,贵重而活泼,古老而年轻。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人围坐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作品与翻译,中国作家作品的出海之行。
后疫情时代,世界的身心正在历经漫长而迟缓的康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气温的极寒与极热,世界范围内频发的自然灾害与灾难,科技领域的迭代更替分新秒异,这一切正对人类世界带来非同寻常的震撼与危机,七十亿庞大的人类群体,面对未来的迷茫,仿佛来到了宇宙陌生的十字路口。
人类因此也前所未有地意识到了“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含金量。显然解决这一切难题与困境的核心,所需要的是全人类的紧密团结与互爱,世界文明的深度交流与互鉴,需要的是文化意义上的彼此包容、相互欣赏,以爱之名,书写及译介人类文明神圣的爱与智慧之光。
文学是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承载和传递着文明的内涵、精神与灵魂,记录时代发展,镌刻文化的印痕。而文学的使命,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可谓举足轻重。
非常幸运自己在尘土飞扬的少年时代,便得以走进了文学的长旅,更幸运的是文学之神也慷慨地选择了我。文学之路漫长孤寂也炽烈深沉,正如《金蔷薇》的作者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他同名文集中所言的那朵黄金炼就的金色蔷薇,照亮了自己平凡生活中每一寸珍贵的尘土;文学的神秘磅礴,正如世界上最伟大的莎翁在《哈姆雷特》中所言:天地之间还有许多事情,是你的睿智所无法想象的;文学的琐碎温情,正如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那里有“盐瓶、小狗摆设、顶针、笔、发卡、烟灰缸、耳坠、纸牌、钥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针……,以及4213个烟头”,是的那里有爱与绝望,也有永别与救赎;文学的热血奔涌,不止像匈牙利诗人,被称为“马扎尔抒情诗王”的裴多菲的这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而是恰如他的另一首《我愿意是急流》: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而文学的悲情与荒谬,如西班牙伟大的塞万提斯和他的《堂吉诃德》,被称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堂吉诃德将自己埋在骑士的梦中永不醒来,而那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万丈神渊,也许从来也不曾被岁月填高半米;文学的坚韧与素朴,如同惠特曼的《草叶集》中,那些自由而平凡的生命: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青草;文学的狂野与悲壮,正如天神般的马克西姆与他的《克罗地亚狂想曲》,那些绽放于硝烟与废墟中的琴键,弹响的是生命的不屈与浴火的重生……以及巴尔干半岛上同时沐浴爱琴海与地中海文明的北马其顿,那神话中的高原与沃土,战火与歌哭;以及韩国诺奖作家韩江,“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脆弱的强烈诗意”,正如她自己所言,“我觉得写作就像是点燃火柴,在一旁凝视火苗燃烧,直至熄灭。也许这就是小说所能做的一切。就在这凝视的瞬间,向人类和人生提问”。更有古老东方灿烂的华夏文明:神秘奇谲的《山海经》,隽永醉人的《诗经》,千万年蕴藉而成浩如星辰的文化典籍、非遗……
是的,这世间绝美的一切都是文学的土壤、文学的原乡,亦是文学的种子,与文学永恒的母题。是文学的童年与迟暮,亦是文学的出走与返回。
光风霁月,山河北冥;铁血丹心,长歌当哭。这文学赐予人心的希冀之痛与绝望之美,无一不令人深深沉迷,令自己情难自禁,日月更迭尽情书写……
文学之旅一路长行,经年踽踽独行寂寂经年,坐在世汉中心的学府,几天来聆听着这些来自世界各国汉学专家们精心准备的课程,严谨、专业、详实、具体:
西班牙翻译家高伯译先生分享了西班牙的译介状况以及西班牙读者喜欢的中国作家;匈牙利翻译家克拉拉分享的匈牙利的翻译现状以及与中国的文学关系;
英国汉学家蒲华杰先生分享了中国文学如何翻译、为什么翻译以及读者群等问题;北马其顿翻译家席晓兰女士就中-马文化关系和文学映照、东欧市场偏好等做了分享;美国学者谭嘉煦作了中国当代小说在美国的翻译与出版透视的主题演讲;
克罗地亚翻译家伊万娜·布尔詹、萨格勒布哲学研究所主任卢卡·博尔希奇,就受到东方哲学影响的女性哲学家的翻译成果、亚欧大陆对中国文学的期待等作了精彩的发言。翻译家们真诚期待,今天现场的作家们的作品,未来能够出海远行播,获得国外读者的尊重和青睐……
每一堂课都满怀诚挚,每一次分享都收益匪浅,每一次交流都视野尽开。
整整两天半紧锣密鼓的学习交流,作家们感受着心灵的苏醒和成长,感受着认知的拓展与提升,聆听着来自世界的文学心声,触摸着来自四海的文学心跳。
盛暑七月流火,而这巨大的文学与语言盛宴,仿佛最深情的文学福音,在我们心头凝结成清凉甘露。
作家们此行有着共同的心愿:让我们与世界彼此看见。这样的心愿,无疑必将寄希冀于翻译家们的如椽手笔,力透纸背的转译,以及对世界文学与人类文明的深沉之爱。
翻译如同人类文明神秘而伟大的桥梁,因为他们,我们得以读到了世界上那么多伟大心灵的滚烫跃动:吉尔伽美什,伦勃朗,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贝克特,博尔赫斯,梭罗,惠特曼,马尔克斯,普鲁斯特,陀思妥耶夫斯基,西蒙娜薇依。荷尔德林的异乡人,康德的星空,海德格尔的林中路,神秘主义者叶芝……每次阅读都仿佛一次灵魂的交汇,那些书籍中沉默的名字,在汉字中苏醒,与我们灵魂交融,彼此聆听。
正是这些伟大的翻译学者们,以智慧与学识、爱与汗水,让世界上所有的眼睛彼此看见,所有的心跳彼此听见,所有的文明彼此辉映,犹如宇宙间瑰丽恢弘的人文交响。
中国有句古话: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此刻世汉中心,这样一个特别的时空,世界文学之灯正照亮着文学写作者们孤寂深情的文学之途,大家在这里苏醒,遇见,丰盈,滋养,开阔,成长。是文学之幸,语言之幸,更是人类的命运之幸。
文化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动力,此刻在青岛,在古老东方大海的潮涌韵律声中,我们感受着人类文明的文学彩虹,带着感恩与希冀,志存高远,“译研汇”号在东方的晨曦中迎风起航。
来自各国的翻译家老师们,仿佛语言的魔法师,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语言的绚丽风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彼此听见、看见,并允许我们的心,为同一个梦想共同跳动。期许在未来,将我们的作品传递给世界上更多同频的读者,让文学成为地球上共同的心跳,并激荡出震撼人心的世界文明的回响。
本文作者:贺颖,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1届高研班学员,大连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曾获《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首届《十月》散文双年奖,第八届辽宁文学奖诗歌奖获等多文体文学奖项。
2025年7月15日-18日,由世界汉学中心发起的“中国作家与全球翻译家国际工作坊”成功举行。
土耳其汉学家、翻译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东方语言和文化系教授吉来(Giray Fidan),西班牙汉学家、格拉纳达大学翻译和口译学院教授高伯译(Gabriel García-Noblejas),匈牙利翻译家、匈中友协名誉主席宗博莉·克拉拉(Zombory Klára),英国汉学家、翻译家蒲华杰(James Trapp),全球化智库外籍专家、美国学者谭嘉煦(Joshua Dominick),克罗地亚汉学家伊万娜·布尔詹(Ivana Buljan),北马其顿汉学家、翻译家席晓兰(Sara Cvetanovska)等七位资深翻译家与十余位知名中国作家代表齐聚世界汉学中心。
本次活动为期四天,通过搭建“兼具市场洞察力的译者”与“拥有优质创作的作家”之间的直接对话平台,为中国文学作品高效触达海外读者群体奠定基础。
2025-09-26
2025-08-15
2025-08-08
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