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三周年,世界汉学中心的卓越成就!

来源:世界汉学中心

作者:

2025-08-08

  三生万物,生生不息。三年前的夏天,一项意义深远的事业在黄海之滨拉开帷幕,2022年8月8日,世界汉学“根服务器”——世界汉学中心揭牌成立,宛如一粒文化种子,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向全球汉学界播撒互学互鉴的希望与信心。三年后,这粒种子已成长为世界汉学交流合作的“精神高地”,在多边合作、学术研究、文明互鉴和国际传播等多个维度形成强大聚合力与辐射力,成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进行文明对话的重要窗口和国家高层次对外文化战略的重要支撑。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平台和世界汉学资源的汇聚枢纽,世界汉学中心在负责人徐宝锋教授的带领下,以全球化视野和系统化格局,推动构建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效能的中国话语体系,持续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表达力、传播力与影响力。

1.以文明互鉴为纲

构筑世界汉学体系“顶天立地”

  2022年7月,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在北京语言大学成立,标志着中国在整合全球汉学资源、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方面迈出关键性步伐;同年8月,世界汉学中心在青岛揭牌运行,正式确立“理事会引领+中心支撑+大会汇聚”的三位一体运行机制,为引领新时代世界汉学与中国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jpg

  2023年5月,世界汉学家理事会顾问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为学术发展、学科体系建设发展提供前瞻性、学术性指导建议。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三年来,中心始终坚持以“文明交流互鉴”为纲,深入贯彻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贺信中的重要精神,以搭建中外思想交流平台为己任,持续扩大文明互鉴的“朋友圈”,推动建设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世界汉学体系,助力构建以汉学为重要支撑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2.jpg

  中心先后举办“南亚汉学家大会”“巴尔干地区汉学大会”“北非地区汉学大会”“美国汉学家大会”“拉美汉学家大会”“中亚汉学家大会”等系列区域性汉学大会,汇聚百余国家近千名知名学者,围绕地区汉学发展、文明互鉴路径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特别是2024年在青岛举办的美国汉学家大会,以“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当代发展”为主题,在全球舆论和中美关系背景下广受关注,拓展了中美学界交流通道。

3.jpg

  2025年6月,第二届南亚汉学家大会在斯里兰卡举行。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孙春兰,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戚振宏,斯里兰卡国家行政、省议会和地方政府部部长钱达纳·阿伯耶拉特纳等出席,来自中国、南亚数十位知名汉学家,以及斯里兰卡高校师生和媒体代表等共200余人出席。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世界汉学中心成立三周年之际,最新一届拉美汉学家大会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成功举行,来自智利、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多国汉学家、中国专家以及政界、商界代表齐聚一堂展开高水平研讨,国际舆论反响热烈,会议成果丰硕。

10.jpg

  中国驻智利大使牛清报、智利前总统弗雷、前驻华大使马塔、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等中拉政商学界代表出席。

2.全球布局、落点清晰

搭建世界汉学家“共创平台”

  中心自成立之初即着眼于“全球布局、实体落点”的推进策略,三年来完成全球50个海外分中心和国别理事会的设点部署,构建起联通五洲、常态运转、资源共享的国际协同网络。

11.jpg

  中国驻希腊大使肖军正,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爱奥尼亚大学校长安德烈亚斯·弗洛罗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遗产教席指导委员会主任斯塔夫洛斯·卡茨奥斯一同为希腊汉学中心揭牌。

  其中,2024年8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希腊首个汉学中心于科孚岛正式启动,引发欧洲学界关注。该中心不仅承担中欧学术交流枢纽功能,还将同步接收中国访问学者,实现“双向互动、双轮驱动”的全球知识共享模式。

12.png

  欧亚地区首个汉学之家——土耳其汉学之家在伊斯坦布尔正式挂牌启用,重点开展国际写作、翻译、出版以及中土人文交流。

  与此同时,北马其顿知识中心、波黑汉学中心、拉美汉学与文化中心、智利汉学研究中心等多个分中心相继启动实质性运作,推动“汉学+教育、科技、经济、文化”多元融合。多个国别理事会同步设立,打破行政与地理界限,构建覆盖全球的汉学联络与合作机制。

3.科研驱动内容生产

打造汉学创新策源地

  坚持“以学术立基、以研究立言”,世界汉学中心聚焦有组织科研,在学术原创、重大工程、经典互译、知识产品开发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学术研究、文化成果、话语创新的“叠加效应”。

13.jpg

  2023年,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大会在青岛举办,作为汉学(中国学)研究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综合性公共学术交流平台,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大会与世界汉学家大会一同高质量构建起国内国际学界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学术生态新格局。

  启动“重勘百部‘一带一路’汉学经典”重大科研项目,深入挖掘文明对话史料基础;

  中心主持的“‘一带一路’汉学经典书系”、“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第一辑)”“欧洲汉学丛书”接续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推进“中国汉学研究史论”丛书编撰计划,系统回顾全球汉学演进脉络;

14.jpg

  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汉学研究史论丛书”中英文同步出版协议正式签订。

  支持“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协助与23个亚洲国家签署图书互译出版合作协议,多个互译项目成为双方人文交流的典范项目;

  打造“译寻”一站式翻译平台,建设涵盖30国别、11语种的翻译与出版服务体系;

  徐宝锋教授主编《中国文化知识辞典》,成功输出13个语种版权,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际通识文本;

  建成全球汉学机构与学者数据库,形成“学术地图+数据智库+动态监测”三位一体支撑平台,为决策咨询提供持续支撑。

  获批人力资源和社会部“111计划”引智平台——世界汉学与中国学话语能力创新引智基地。

15.png

  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北京论坛开幕式上,徐宝锋教授发布了世界范围内首个《世界汉学发展报告》,对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的汉学建设成果进行了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卓越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在首席专家徐宝锋教授的带领下,历时三年,通过口述访谈,田野调查、文献分析等研究路径,系统性梳理完成了自建国以来全球五大洲汉学与中国学的发展情况,完成了32万字的《报告》。通过详实的数据,全面、深入地反映了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情况,勾勒出了全景式的世界汉学图谱,是中外文明互鉴的重要参考。

16.png

  驻中心研究的汉学家中,不乏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王安国(Jeffrey Riegel)等世界级学者,其代表性著作亦在中心推动下多语种出版,传播中国思想之精髓,架设起思想交汇的桥梁。

4.承办高能级活动

成为国际文明交流“共振平台”

  世界汉学中心不仅是学术研究平台,更是文明互鉴的行动载体。三年来,中心主承办重要国际会议以及分论坛百余场,成为中国主场外交的学术保障平台之一。中心项目列入“习近平主席出席APEC秘鲁峰会国事访问成果清单”等多次高访成果清单,参与国家文化交流重要部署;世界汉学家大会等多项中心品牌活动列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行动计划清单。

17.jpg

  组织支持第二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核心分论坛、第22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分论坛等核心活动,持续提升中国主场文明话语影响力;

18.jpg

  在合作层面,亚美尼亚总理夫人安娜·哈科比扬、秘鲁前副总统特里等多位高层政要和驻华使节先后访问中心,共话汉学发展未来;

  在地理突破方面,“地球最南端汉学中心”(智利汉学研究中心)实质性投入建设,谌贻琴国务委员出席见证,汉学传播覆盖实现“从丝绸之路到极地光年”的历史跨越。

5.赋能区域、支撑发展

做优“全球资源+新区场景”双向转化路径

  作为国家平台与区域发展结合的典范,世界汉学中心依托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有力赋能区域经济、教育、文化与产业发展。

19.jpg

  法国著名汉学家、汉语教育专家白乐桑(Joel Bellassen)在青岛井冈山路小学开展“音乐无国界文化有共鸣”中法文化交流活动。

  中心推动“汉学家服务地方计划”,启动“汉学家进校园”、“大师面对面”“音乐无国界”等一系列品牌项目,组织国际专家参与新区中小学国际课程,助力本地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联合新区文旅、企业、平台开展“文化出海+产业合作”专项对接,为地方企业海外布局提供内容支持与话语咨询;组织策展、出版、讲座、国际传播等系列活动,提升新区国际能见度与文化品牌建设。

20.png

  徐宝锋教授在教科文总部发表主旨演讲,介绍世界汉学中心在青发起的“音乐无国界”项目。

  “全球汉学智慧”与“本土场景需求”之间实现了有效转译与落地,世界汉学中心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平台+机构+专家+成果”的复合服务能力。

6.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

世界汉学家的集体回响

  在中心的三年发展历程中,已有数百位世界著名汉学家、文化学者、翻译家、出版人入驻中心参与研究与交流。他们不仅是文明对话的参与者,更是理念传播的行动者:

  享誉阿拉伯文学界的汉学家、翻译家阿卜杜勒·阿齐兹(Abdul-Aziz Hamdy):世界汉学中心是世界汉学未来之灯塔。土耳其著名翻译家吉来(Giray Fidan):世界汉学中心是全球汉学学者的“智慧之家”。著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世界汉学中心是世界的汉学中心。

21.png

  阿根廷前驻华大使牛望道(Gustavo Sabino Vaca Narvaja):“世界汉学中心能够成为思想激荡和认知碰撞的交汇点,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知识与真理的灯塔,是汉学家心中的延安。”

  这种高度共识,构成了一个广泛联通、相互信任、共同努力的文明互鉴网络,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真实写照。

7.展望

  三年是起点,未来更值得期待。站在新时代对外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体系重构的关键关口,世界汉学中心将继续以国际视野构建学术共同体,以中国智慧回应全球关切,以制度化、系统化、平台化的方式打造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型机构”。

  在中国与世界文明共生共融的大潮中,世界汉学中心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卓越的学术、更真实的叙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中国经验、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