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澳大利亚文学作品为什么会被介绍到中国?又是如何走进中国的?14日晚在悉尼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举办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澳大利亚文学在中国”讲座,中国学者李建军生动的演讲,回答了这些问题。
“电影《红高粱》已经拍了32年了,回头再看这部电影,依然能够感觉到当时一帮年轻人的创作激情。”中国著名作家莫言15日晚间在山西举办的吕梁文学季上如是说。
今天,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发布公告,公布了初步认定的234部参评作品。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民警察》(程琳)、《念头》(储福金)、《单筒望远镜》(冯骥才)、《北鸢》(葛亮)、《山本》(贾平凹)、《应物兄》(李洱)、《借命而生》(石一枫)、《一座营盘》(陶纯)、《刀兵过》(滕贞甫)、《朝霞》(吴亮)、《牵风记》(徐怀中)、《刻骨铭心》(叶兆言)、《桃夭》(张者)、《天漏邑》(赵本夫)等14部作品入围。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作为大会分论坛配套活动的“青年眼中的亚洲多元文明”摄影作品展将在其间举行。展览精心选取了亚洲青年拍摄的亚洲各国照片,直观体现亚洲文明多样性,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情怀等角度表达青年人对亚洲文明的感悟。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工作于2019年3月15日启动,2019年4月30日结束。经审核,初步认定共有234部作品符合《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所规定的参评条件。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