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2年11月18日 第10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2年11月18日第10版 刊载了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黄悦教授关于《中国文化知识辞典》的书评《进入中国文化的路标和密码本》一文。黄悦教授指出,《中国文化知识辞典》是一部整合了内外视角的开创之作,这部以知识辞典命名的辞书,凸显了知识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的平衡。辞典的主编和整个编纂团队里的资深专家,将毕生所学浓缩为词条,这个从繁到简的过程,不仅对海外翻译者和研究入门者非常实用,其中也包含了诸多新颖的学术发现和进展。
现将书评全文摘录如下:
进入中国文化的路标和密码本
人们常常将中国文化比喻为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从远古时代发源,蜿蜒至今,在汇聚了各种文化支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丰富、宏大、澎湃的整体。这样的比喻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但同时也提示了掌握中国文化的一种困难,那就是面对这样一条既深且长,又在不断流动、不断自我更新的大河,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翻译者和研究者很难对其实现完整的把握。古往今来,在中国文化内部试图对文化传统做出系统整理的努力并不鲜见,上有《吕氏春秋》《淮南子》一类的民间修撰,后有《四库全书与》《永乐大典》式的官方知识集成,但是除了卷帙浩繁,令人望而生畏之外,这些以权威性著称的大书,对于今天的翻译者乃至研究者,与其说是参考书、工具书,还不如说是一座座需要翻越的高山。《中国文化知识辞典》就是为了帮助外来者翻阅这些高山,迅速掌握中国文化核心知识而专门编纂的。
这种努力首先体现在视角的转化上。作为一部专门为各国译者准备的案头书,《中国文化知识辞典》是一部整合了内外视角的开创之作。但是在文化交流和彼此理解成为重要需求的今天,如何能从外国人的角度重新进入中国文化,成了一个新的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方向。互补的视角,不仅带来了中外视域的融合,对于一个宏大的研究对象来说,变换视角,往往意味着更丰富、更多元的观点。这种视角的转换照亮了新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融入了当代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最新发现和阐释,真正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深层次、多维度把握。
其次,这部以知识辞典命名的辞书,凸显了知识性、思想性和学术性的平衡。对于翻译者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对中国文化实现深入全面的了解,在这种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再借助语言转化实现对文化的解释。但这在现实中又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四象、八卦、太极,有时候一个术语就会让翻译者如坠云雾,要么不得要领,只好仅从字面意思翻译;要么深入钻研,在浩如烟海的文献和材料面前知难而退。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各个领域的专家在自身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核心知识点,并基于学术研究对这些知识点做出权威解释,就是为外来者标定一条安全可靠的路线图,帮助他们能够便捷地获取关于中国文化的可靠知识,这本书就成了他们手里的寻宝图和密码本。
作为一部辞典最重要的根基就是权威性,但专家的著作往往较为艰深,对初学者并不适用,本书有效避免了这种矛盾。这本辞典的主编和整个编纂团队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资深专家,他们将毕生所学浓缩为词条,这个从繁到简的过程,不仅对海外翻译者和研究入门者非常实用,其中也包含了诸多新颖的学术发现和进展。比如,书中涉及到较新的出土文献,既从考古学的角度对其填补空白的意义做出解释,也将其所贡献的知识成果吸收纳入了对秦代法律的相关词条中,对于外来者和初学者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编排方式。
据悉,这本书将在已经出版的中文版本基础上,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这个翻译过程,将由中外专家团队共同审读把关,这一步尤其关键,因为它将为未来翻译中国相关作品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会避免在语言转化的过程中以讹传讹,导致文化理解和交流的困难。
《中国文化知识辞典》是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重点项目,由北京语言大学刘利校长任编委会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徐宝锋教授任主编,组织国内32个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历时三年时间编纂完成,是目前国内首部针对海外汉学家、翻译家,系统性介绍中国文化关键知识的重要案头参考书。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