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布!哈萨克斯坦汉学发展报告

来源:世界汉学中心

作者:

2025-04-11

世界汉学中心国别汉学发展报告·前言

  汉学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与区域研究的勃兴,国别汉学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学术图景:既植根于本土学术传统,又交织着国际学术网络的动态影响。在徐宝锋教授领衔下,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及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提供学术支持,世界汉学中心依托自有资源数据库与海外汉学家团队,通过大量权威数据和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各国汉学研究的历时性演进与共时性特征,依据地区或国家分析阐述了其汉学整体发展状态与趋势。

  本系列报告以地区或国家为单元,按照各自汉学发展现状分别聚焦以下核心议题:

  一是学术史脉络:追溯汉学在所在地区或国家的制度化进程,解析其与政治、社会思潮的互动关系;

  二是代际谱系与学术共同体:量化分析各国汉学家群体的人口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术传承),重点阐释代表性学者的方法论创新及其学派影响;

  三是方法论转向:所在地区或国家汉学界在知识论和方法论层次上做出的调整与更新、融合与张力;

  四是知识生产机制:考察教育机构、资助体系与学术共同体对研究议题的形塑作用;

  五是文化接受:反思汉学成果在对象国公共领域中的传播与重构现象。

  通过实证数据与理论反思的结合,报告将致力于呈现差异化的学术生态,揭示汉学作为“知识中介”在文明对话中的独特价值。我们期待这一基础性工作能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智力策源,为海外汉学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文化实践者提供参照,并推动汉学从“区域研究”向“全球知识生产节点”的范式升级。

  今日推送的是哈萨克斯坦汉学发展报告。

哈萨克斯坦汉学发展报告

  一、基本情况

  哈萨克斯坦(Kазаkстан)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位于亚洲中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山水相连,两国在政治、经贸和文化教育领域。

  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是国内东方学(包括汉学)教学科研中心之一。1957年塔什干国立大学(1960年以前名为中亚国立大学)成立汉语教研室,在中亚地区率先开展汉学研究。哈萨克斯坦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汉语教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989年,哈萨克基洛夫国立大学(现为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在原亚非国家历史与阿拉伯语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东方学系,开始汉语人才培养。在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刚获得独立的艰难时期,其国内汉语教学发展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教材极度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缺少专门的教学大纲。为此,学校专门派人前往汉语教学经验丰富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和塔什干等相关高校寻求帮助,以解燃眉之急。可供选择的汉语教师也仅局限在来哈留学的中国学生、新疆哈萨克族移民,甚至是中国商人等有限范围内。

  中国汉语教师的到来使学校的汉语教学逐渐步入正轨,由原来大规模使用莫斯科出版的教材,过渡到广泛使用中国的汉语教材和音像资料,教学大纲也进行了重新修订。中国驻哈大使馆为东方学系提供了大量教材、词典以及中国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书籍。此外,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不断加强与中国高校开展校际交流合作,中方院校接收东方学系汉语专业的师生来华进修学习。哈萨克国立大学是中亚地区最负盛名的高校,这一时期该校的汉语教学状况也是当时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学初创阶段的缩影。

  新世纪之初,中哈两国文化与人文交流日益扩大,哈汉语教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4月,在中国国家汉办大力支持下,兰州大学与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签署协议,在阿拉木图共建汉语中心(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前身)。汉语中心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可以收看到中国电视节目,丰富的汉语藏书令汉语学习者耳目一新。中心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与文化活动,致力于扩大哈汉语人才的培养规模,提高当地的汉语教学水平,为有志于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学以及从事中国相关问题研究的人士搭建交流的平台。2004年7月,汉语中心举办中国西北地区首届中亚汉语教师培训班,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27名骨干汉语教师在兰州大学接受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此后,面向中亚汉语教师的培训项目在中国多地全面推开。这一时期,哈国内各主要高校陆续开设汉语课,哈萨克斯坦学生自费来中国留学深造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一)汉学家

  哈萨克斯坦的汉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哈萨克斯坦的汉学研究起步于苏联时期,具体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

  在苏联时期,哈萨克斯坦的汉学研究得到初步发展。哈萨克斯坦汉学的奠基人和拓荒者是克拉拉·哈菲佐娃,她是哈萨克斯坦第一位汉学博士、第一个高校汉语教研室主任、第一位系统整理中国与中亚关系史的学者,将其一生都献给了汉学研究。2019年12月,哈萨克斯坦总统授予哈菲佐娃“帕拉萨特”勋章(智慧勋章),彰其突出的学术贡献。除此之外,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东方研究学院院长阿尔达贝克·努尔扎马尔,以中哈关系史研究见长,其关于新疆历史的系统性论著填补了区域研究的空白,著有《新疆史》、《中国史》等,也为哈萨克斯坦的汉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1991年至今)汉学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文化、东亚史以及汉语教育等领域。在哈萨克斯坦的汉学发展进程中,这些学者扮演着多元角色:从语言文学传承到历史研究创新,从课堂教学实践到学术研究,构建了中亚汉学研究的独特范式。例如,阿兹库洛夫·阿曼占·阿兹肯诺维奇,目前担任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东方研究学院中国研究系教育教学工作部副主任,曾在中国的兰州大学学习,主要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宗教和其他相关科目。

  目前据现有数据统计,已明确具体信息的汉学家有69人。其中重要代表性汉学家名录如下:

1.jpg

表1重要代表性汉学家名录

  在69名汉学家中,男性36人,女性33人,性别占比相当。大部分汉学家都为中青年人,可见其汉学研究已起步一定时间,而且后继有人。目前已明确年龄阶段的汉学家为41人,其年龄分布如下:

2.png

图1哈萨克斯坦汉学家不同年龄段人数统计表

  哈萨克斯坦汉学家的研究领域涉及方方面面,以文学、汉语教学、历史和外交领域人数居多。

3.png

图2哈萨克斯坦各研究领域汉学家人数(单位:人)

  69名汉学家中,学术著作成果较为丰富的有30位,具体呈现详见以下图、表:

4.png

5.jpg

  (一)汉学机构

  随着中哈两国各领域合作进一步深入,哈萨克斯坦国内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传播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孔子学院

  2002年4月,在中国国家汉办大力支持下,兰州大学与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签署协议,在阿拉木图共建汉语中心(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前身)。2007年12月,哈萨克斯坦首家孔子学院——欧亚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为满足哈国内强劲的汉语学习需求,阿拉木图、阿克托别、卡拉干达等哈主要大城市的孔子学院相继运营。

  目前,哈萨克斯坦国内已设立5所孔子学院,是中亚五国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如2007年设立的欧亚大学孔子学院、2007年设立的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2011年开办的哈萨克阿克托别朱巴诺夫国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开办的卡拉干达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和2017年开办的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6.png

表3哈萨克斯坦孔子学院名录(共5所)

  2、中国学研究机构

  在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一系列的中国学研究机构随之成立。2017年,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成立,其中心使命是系统促进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政治、贸易、经济和文化合作,并为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供实际的智力援助。2018年,在哈萨克斯坦驻中国大使馆和哈萨克斯坦驻中国上海领事馆支持下,哈萨克斯坦经济研究中心设立。中心主要目标为加强与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合作。研究中心将为数字经济、区块链技术、新创项目以及电子商务领域交流经验起到重要作用。

  2023年11月16日,中国式现代化海外研究中心(哈萨克斯坦)由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联合创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正式成立,该中心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球治理、“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主题开展联合研究,搭建中哈政府、智库、媒体、企业交流互鉴的平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

  2024年5月17日,中国-中亚法治联合研究中心在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揭牌。“中国-中亚法治联合研究中心”主要合作范围包括教师、学生交流,双边学术活动,科研项目合作,学术资源共享以及外国法律查明等。

  (一)高校汉学教育

  哈萨克斯坦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汉语教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哈国内各主要高校陆续开设汉语课,哈萨克斯坦学生自费来中国留学深造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开设了汉学相关院系与专业的高校有:

  哈萨克基洛夫国立大学(现为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于1989年在原亚非国家历史与阿拉伯语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东方学系,开始汉语人才培养。哈萨克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不断加强与中国高校开展校际交流合作,中方院校接收东方学系汉语专业的师生来华进修学习。哈萨克国立大学是中亚地区最负盛名的高校,这一时期该校的汉语教学状况也是当时哈萨克斯坦汉语教学初创阶段的缩影。

  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于2024年7月3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的共同见证下正式揭牌。与此同时,北京语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8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致力于做好“亚洲经典互译计划”牵头单位相关工作,支持哈方汉学家及青年学子来华交流学习,开展语言教育等多学科合作,推进中哈全方位教育交流合作。

  二、发展趋势

  汉语教学发展迅速。哈萨克斯坦多所高校已建立孔子学院,在此发展期间各大高校孔子学院加强了教学设施、图书、教材、电子教学仪器的投入和建设,使得哈萨克斯坦高校汉语教学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政府为提高哈国汉语教师素质拓展提供了专业培训等服务工作,也使得哈国汉语教师及时了解到了世界汉语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美好未来。当前,哈萨克斯坦“中文热”持续升温,哈萨克斯坦科学和高等教育部部长努尔别克曾表示,哈萨克斯坦计划在国立和公立等一批重点大学开设中文教研室,将向高校学生推荐中文作为第二外语。

  传统汉学研究受限。当前哈萨克斯坦高校所进行的汉学研究多数成果聚焦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对古代中国(如先秦思想、唐宋文学、明清历史)研究较少。当前哈萨克斯坦高校研究机构更倾向于开设与中国经贸、国际关系相关的课程,侧重于现代汉语和实用交际而非传统汉学。其次,传统汉学研究需要深厚的汉语、历史、文化基础,加之哈萨克斯坦的图书馆和学术机构中文古籍、善本较少,研究者依赖俄语或西方译本。当代哈萨克斯坦的社会发展实际因素使得本国学生对传统汉学的研究兴趣大幅度降低。

  中哈多领域合作促发展。对华关系始终是哈萨克斯坦外交的战略重点。汉语人才的培养为中哈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科技、经贸合作提供了语言和人文支撑。哈萨克斯坦自2019年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已建立5所孔子学院和13个汉语中心,学习汉语人数超3万。2023年哈方选派600余名学生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赴华深造,专业涵盖经贸、能源等合作重点领域。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五次访问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中哈两国的友好关系使得中哈两国无论在教育方面,还是企业合作等方面,都助力了哈萨克斯坦汉学的发展。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