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应心无旁骛 畅销书应向“长销书”转型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史一棋

2017-04-19

 原标题:畅销书应向“长销书”转型

  近年来,兴起了不小的“出书热”。但凡是在某一个领域取得了点成就、出了点名气的人,就得写本书。似乎不出一本著作,总觉得少了什么。

  虽然大部分著作者还是为了立说传言而著,但也不排除为扬名显利而著,“为名利写,写名利,请名利评判”,最终,将不仅导致出版市场陷入功利化的怪圈,还会导致图书质量下降。

  对此,前辈已经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多年前,贺敬之就曾评价自己执笔的《白毛女》,是“为人民写,写人民,请人民评判”。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从《暴风骤雨》到《王贵与李香香》,从《兄妹开荒》到《小二黑结婚》,一大批感人肺腑、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唤起中华民族团结进取、抗击敌寇的革命激情。历史告诉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需要文艺工作者怀敬畏之心,文艺作品秉恭谨之态,在此基础上力促创造性转化,力争创新性发展,而不能注重一时而无视传承,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同时,不浮躁,坚持沉潜之心搞创作也至关重要。要冲破心浮气躁的障碍,摧毁追名逐利的“心墙”。

  路遥啃着馍写出《平凡的世界》,陈忠实只身回到乡下祖屋创作《白鹿原》,贾平凹在深度调研当地方言文化后才搦管操觚《秦腔》,这三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是潜心定力搞创作的代表。当下,心无旁骛谋创作是最稀缺的态度,那些“网红”写手应争取向“长红”作家靠拢,畅销书也应朝“长销书”转型。真正优秀的作品,经得起时代检验的作品才能最终“站上风口”,在“风口”上“飞起来”。

  当然,要根治创作功利化的宿疾,不仅需要作者的诚心,也需要出版社严格把关。“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版社不能在蝇头小利中迷失方向,放弃把关人的职责,任由低质量文艺作品流向市场。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鲁迅先生的话至今看起来都还有很强的针对性。


责任编辑:惠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