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伏园在《三弟手足》、《药》、《
辛亥革命时代青年服饰》、《记顾仲雍》、《哭鲁迅先生》等文篇写到青
少年时代他也曾到府山下去瞻礼过秋(谨)先烈的白木棺材,也曾在辛亥年参加武装演说队等生活片断。从1918年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的十年间,是孙伏园一生中最辉煌的岁月。1918年,孙伏国进北京大学读书。1919年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一年,他担任《国民公报》副刊的编辑,开始了报
人生涯。《国民公报》停刊后,孙伏国于1920年7月转到《晨报》,最初编第七版文艺栏。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孙伏园为了推动新文化运动,辞去北大的讲师之职,出任《晨报》专职编辑。10月12日,孙伏园接替李大创所编的《晨报》第七版文艺栏,并将该栏改为四版单张,定名为《晨报附刊》,由孙伏国主编。我国报纸有副刊性质的文字甚早,但不一定作为专页,不称之谓副刊。副刊二字首先见诸报端的,当推孙伏国主编的《晨报附刊》。在鲁迅等先驱者的提携和帮助下,孙伏园锐意革新,将《晨报附刊》办成一种兼收并蓄,为文艺
界所瞩目的综合性副刊,介绍新思想,刊载新文学作品。1922年5月5日,《晨报附刊》发刊了马克思纪念专辑;同年11月7日,发刊了俄国革命纪念专辑,开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风气之先。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在《晨报附刊》上发表过作品或译作,世
界许多著名作家也被介绍在报端。《晨报附刊》成了新文学茁壮的园地,成了勾通中外文化的窗口。孙伏园以反叛封建和建设新文化的双重姿态活跃在文坛上,名声大噪。1924年10月的某一天,鲁迅的打油诗《我的失恋》经孙伏国之手编入《晨报附刊》,在见报的头天晚上,孙伏园到报馆看大样时,发现鲁迅的诗被代理总编辑刘勉已抽掉了。孙伏国气愤极了,第二天,孙伏园便辞去了《晨报附刊》的编辑,以示抗议。这位乳毛还未褪尽的青年离开《晨报附刊》之后,深感自由发表文字的机关之不可少,在鲁迅的竭力支持下,于1924年11月17日创办了《语丝》周刊倡导语丝文体,成了我国一小品文的发祥地一(汪调然语)。1924年12月5日,《京报副刊》创刊,孙伏园应《京报》总编辑邵飘萍的邀请,担任副刊主编,将《京报副刊》办成了新进作家文学艺术与学术思想的活跃的园地。鲁迅在《京报副刊》上发表的译著多达4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