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慢”,是担心太慢吗?作者解释说,是效仿古代优雅文人的“迟延缓慢、
随意适性”。自我缓慢,是生活闲适,不慌不忙,或称“自慢”,但在日文的解释,则是“形容自己最拿手、最有把握、最专长的事”(根据何飞鹏先生的《自慢》解释)。是否因为慢工出细活,就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成为最拿手的绝活?古代文人,过的是一种优美的人文生活。吟诗作对,文章写意,诗画言志,文人往来,以文会友,坦诚相处,“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何等开阔自在的胸怀?现代人是不是也可以过着优雅的人文生活?当然可以。
工作是为了耽慢生活于都市,有多长时间未曾好好静心喝一杯茶?茶可使
人生起很大的转变。从一杯冲来熬夜牛饮的茶,到
安静地坐下来,好好泡茶、好好喝茶、体会茶味。有茶的地方,就是
我们静心的空间。心静下来以后,才喝得出其中淡苦甘醇的滋味;如此饮才对得起天地山川生养,茶农辛勤焙制的一叶一华;退散人浮于世的俗虑与纷扰,得以沉缓幽深,体会美好的事物。
同样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老文化人”邵淑芬,古乐、茶道、茶瓷,件件在行。她认为,每件都需要“慢性”来进行、积极去从事的兴趣,都转化为生活的底蕴和品味。这就是生活的况味。
和作者一样,
我们喜欢古物,并非因为知道东西老,有价值,
所以喜欢,而是先喜欢、渐渐了解、接近之后,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古董。古物的皮壳、色泽、斑驳,不喜欢的人会觉得老旧黯沉,在我眼里变成了古色古香,耐看得很。从古琴到一切古器物,
我们喜欢那份老味道。茶与乐,应该都来自内在的需要,安顿身心,丰富性灵,或者很单纯地,纯粹让
活着这件事闲逸而不无聊。
从国乐领域,她一步一步钻探中华文化的底蕴,由乐而器而茶,忠于中国人文精神的体悟。虽她谦称一切耽慢悠游所致,但
我们深知艺术文化的耕耘,非在一朝一夕,而是一条漫漫长路,是终生的信念与坚持。在“人澹如菊茶书院”学茶十年,深知从水质、茶器、份量、水温、出汤时间、送茶方式、到茶席的设计,样样都是学问。
听国乐
家邵淑芬,用极富韵味的叙述和优美的图片,娓娓道来她一路耽游的精彩故事。本文最后还纪录了她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的亚维侬戏剧艺术节,进行多场中华传统古乐伴奏的感受,同样耽慢有滋味,这正是“文化“的意义。
有好茶配好瓷,古乐配好书,让人好好地,慢下脚步,静下心来,沏一壶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