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1/10000差错率就下架,万里挑一之后质量问题何去何从?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开展图书“质量管理2019”专项工作发出通知,将主要对2018年以来出版的文艺、少儿、教材、教辅和科普类图书进行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检查,加大对引进版、公版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的检查力度。
本次工作将进一步加大图书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健全完善出版单位、省级出版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国家新闻出版署三级图书质量监督管理机制,解决出版同质化、编校质量低劣等突出问题,推动出版单位提质增效、打造更多精品力作,促进全行业质量意识和图书出版整体水平提升。
在去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的“质量管理2018”专项工作中,共组织抽查出版物355种,其中社科类71种、文艺类71种、少儿类73种、教材教辅类72种、生活类64种、地图类4种。经专家审核,认定65种出版物编校质量不合格,其中社科类12种、文艺类16种、少儿类10种、教材教辅类10种、生活类17种,涉及41家出版单位。
记者从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相关负责人处获悉,今年的专项工作将严格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执行,对于差错率高于1/10000的质量不合格图书,出版单位需及时做出响应并收回。据了解,在去年的65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出版物中,差错率在5/10000以上的包括3家出版社的3种出版物,其余出版物的差错率均在1/10000至5/10000之间。
·链接·
图书“质量管理2019”专项工作于2019年3月启动,分3个层面开展:
出版单位自查
各出版单位根据《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对相关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同时,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对本单位2018年以来出版的图书进行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自查;对照存在的问题,采取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制度;自查情况需及时报告主管部门。
省级出版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检查
各省级出版管理部门、中央在京出版单位主管部门对所辖、所属出版单位的图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并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每个出版单位不少于5种图书的内容与编校质量进行检查;对近年来图书质量合格率较低的出版单位要加大检查力度;对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出版单位,出版管理部门要予以行政处罚。
国家新闻出版署抽查
国家新闻出版署将围绕检查重点,随机开展图书编校质量及相关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的抽查工作,随时开展图书内容质量抽查。
《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关于对质量不合格图书的界定:
第十六条对出版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的出版单位,由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可以根据情节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七条经检查属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差错率在1/10000以上5/10000以下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改正重印后可以继续发行;差错率在5/10000以上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
出版单位违反本规定继续发行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的,由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处理。
质量问题仍旧层出不穷
记者采访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质量管理部主任韩丽霞,询问目前图书出版质量问题方面的相关情况。韩丽霞表示,影响图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内容、编校、设计、印装、环保等方面都可以影响图书的质量。其中,内容质量、编校质量会受到从业人员的政治敏感度、知识及语言文字水平、编校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设计、印装、环保质量则会受到相应环节人员专业度或者机器设备等环节的影响。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副编审王艳丽表示,出现图书质量问题的出版社,往往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存在问题。王艳丽认为,选题缺乏规划、选题与定稿之间控制环节薄弱、三审人员职称不符合要求、部分岗位缺失、读者信息反馈环节缺失等问题,都是导致出版社图书质量出现问题的潜在原因。
实际上,出版社强调内容和选题的重要性,这已经成为业内普遍的共识,而图书质量出现问题往往与其他环节有关,例如出版社与质量相关的部门缺失。在记者寻访的几家民营出版公司中,大部分都表示,与那些大型国有出版单位相比,自己的公司缺少对应的校对部门,这也让他们在面对图书质量话题时“无话可说”。对于“三审三校”制度落实不到位,甚至使制度边缘化的现象,也成为了影响图书质量的主要问题。
相比之下,“传统大社”则显得更加“守规矩”。
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编辑部副主任刘沐粟谈到:
“社里一本图书的出版往往严格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要求,而对于三审三校、退改、通读、质检等环节的落实也是相当严苛。这样一来,无论一本书的薄厚,这些流程全部‘走下来’,时间都摆在那里,图书自然而然可以达到一定的质量和水准。”
国家新闻出版署近年来连续开展“出版物质量年”专项检查工作,同时也在持续落实出版物“三审三校”制度方面的审查。2017年8月15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曾下发《关于重申“三审三校”制度要求暨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出版单位严格落实“三审三校”责任制,并对其进行详细说明。通知要求,初审、复审、终审、校对应分别由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且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
·链接·
2017年8月15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重申“三审三校”制度要求暨开展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中对于“三审三校”制度作出明确分工:
初审应由出版社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一般为注册责任编辑)。初审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要对书稿的社会效益、文化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进行审核,严格把好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并写出初审报告,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
复审应由出版社具有副编审以上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复审应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作出总体评价,并解决初审中提出的问题。
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终审根据初审、复审意见,主要负责对稿件的内容,包括出版导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方面作出评价;对涉及重大选题备案内容的选题,要按规定督促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对初审和复审意见不一致的,终审者应在通读稿件基础上,对稿件能否采用做出决定。
校对应由专业校对人员担任,校对人员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各校次的质量监督检查以及付印样的通读。一般图书的专业校对不低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出版社应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专业校对工作。终校工作必须由本社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
在三审工作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同时要体现专业性,初审一般应具有书稿涉及的相应或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对综合性较强或涉及边缘学科的书稿,要注重初审和复审的学科交叉。
除了三审三校制度之外,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持续加大对引进版、公版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的检查力度。
在引进版图书方面,根据国家版权局2018年5月发布的数据, 2016年我国引进版图书总量为16587种, 比2015年增加1129种,引进版图书的数量不断增加。
机械工业出版社编辑李新妞认为,引进版书稿编校质量问题五花八门,主要集中在译稿质量不过关、编辑加工不到位、原著内容有差错这三个方面。而与本土图书相比,译稿的质量也直接决定着引进版图书的最终质量。
以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桃子手记》为例,责任编辑程卓就表示:
“在引进这本书之前,我们就曾看过台湾版本的《桃子手记》。由于内地和台湾在语言使用习惯上存在差别,我们没有贸然使用台湾版本的内容,而是选择将日语原文直接翻译成简体中文,这也让我们从源头确保了图书的质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艺术设计图书事业部总监高巍告诉记者:
“个别门类因国内出版资源有限,故不少出版单位主要从国外购买版权,在这一过程中,较容易出现图书质量问题。以建筑和艺术设计类图书为例,国内出版单位主要从国外引进版权,造成图书内容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与此同时,各家出版社为了在市场上抢占先机、占据主动,也随之缩短了生产周期,导致图书在内容、品质方面出现问题。”
在公版图书方面,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数据,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是近年来国内重复出版次数最多的作品,数量达到580种。此外,“四大名著”也成为公版书的聚集地,在2013年至2016年之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出版数量分别是484种、485种、525种和492种。
人民文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市面上的文学类公版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没有专业的编辑进行把关,随意性较强,这也导致很多公版书的质量都远没有达到“合格线”;第二,行业对于公版书的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变相抄袭”的现象,有的出版社甚至照搬其他版本的内容。
如何提高出版物质量?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对出版物质量问题高度重视,着力督促出版业从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到质量效益提高为主的转变。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社长助理、俄语部主任周朝虹以学术类图书的质量管理方式为例:
首先,出版社要坚持“三审三校一通读”的审稿流程。初审人员、复审人员、终审人员在通读稿件的基础上,检查书稿的“齐”“清”“定”情况,对书稿的政治思想观点、学术观点、科学文化价值以及书稿的体例结构分别提出审评意见,层层把关。
其次,出版社要进行内部质检。如果有分社,则首先进行分社质检,由各编辑部主任进行质量的检查,第二次质检为总社质检部检查,由质检部的同事们开展图书质量检查。经过双重质检的图书,质量更加上乘与可靠。
对于有些出版单位出现差错率较高、编校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等现象,国防工业出版社李宝东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些单位对于上级下发的《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法规规章执行不到位,从而导致“三审三校”制度落实出现偏差。李宝东表示,有的出版社以审代编、以编代校,有的甚至将业务外包、买卖书号。出版社需要抓好作者、编校、干部等人的思想和队伍建设工作。
对于某些专业类出版物的质量把控问题,目前行业还未形成统一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编辑部副主任刘沐粟表示,对于乐谱类图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人民音乐出版社目前正在使用本社编辑出版的《音乐曲谱出版规范》。规范专业类图书的质量把控标准,形成行业统一意见,也有利于避免行业出版乱象。
在引进版图书内容质量方面,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编辑中心主任程骥表示:
“以《DK儿童百科全书(精致版)》为例,当时在决定是否引进前,我们做了大量前期市场调研,接触的读者大约有50人以上。在拿到译稿之后,我们将其做成试读本,让孩子们进行试读,多次调整了产品细节。”
对于优秀的引进版图书来讲,质量既包括文字,更包括插图在内的所有成品图书内容。其中一个关键是做出编辑的含量,不能仅仅是翻译文字、照搬外方或者老版的装帧设计形式,所有图书的细节必须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需求与阅读习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高品质的引进版儿童百科应该具备适合市场的选题定位、高水平的翻译质量、准确生动的图文内容、创新精美的设计和严谨的审读流程,这些都与整个出版团队密不可分。
外研社质量管理部主任韩丽霞表示,出版从业人员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把内容关;在实际出版工作中,严格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各项规定执行,确保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的贯彻实施,从而保证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by国际出版周报微信公众账号)
Selina
Jing
Selina2022
Selina2022
小何在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