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面朝天

20世纪40年代末期,杨绛(她的翻译作品,大多署名杨季康)的兴趣转向了翻译。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杨绛翻译的《1939年以来英国的散文作品》,成为杨绛最早期的翻译作品。1957年,杨绛接到翻译《唐吉诃德》任务,被告知可用任何译本。精通英语法语的她找来五种英法译本,仔细对比后,觉得译本代替不了原著。于是,近六旬的杨绛开始学习西班牙文。1961年才着手翻译,这是中国直接从西班牙语翻译的第一个译本,197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个译本曾被邓小平作为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迄今印刷近100万套。由于自己有大量的创作经验,杨绛的译文非常注意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翻译风格。而且,她还认为,读者对译本的要求,不仅是要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他们也不希望译文与本国语言差别太大。因此,杨绛的译文幽默诙谐,十分注重描摹细节。《堂吉诃德》的译文,起初译出八十多万字,后经杨绛认真的‘点烦’,才减到七十多万字,这样文字“明净”多了,但原义一点没有“点掉”。“点烦”二字是杨绛从唐代史学家刘知几那里借来的,意思是对文章要删繁就简,点掉多余烦琐的文字。把史学编纂中的“点烦”要求,扩展应用到译文的处理上了,恐怕也只有杨绛这样中外文兼优的“两栖”学者才深谙此道吧。
2018-10-22 10:05:29

你的回应(只有圈子成员才能发言)

回应请先登录注册

最新动态

热门圈子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