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翻译实践中的红色经典外译

红色经典外译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新生的现代民族国家在冷战国际大背景下,主动输出本土文学、彰显民族国家身份的努力。它不仅是民族国家自我确认的方式,也是对彼时冷战国际局势的积极响应,在这一意义上,这一时期红色经典外译及其蕴含的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2020-09-22
宇文所安:诱惑及其来源

早在草创时期,中国古典文学就给人以这样的承诺:优秀的作家借助于它,能够身垂不朽。这种文学不朽性的承诺在西方传统中当然也不少见,然而,在中国传统的长期演变中,这种承诺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像海市蜃楼似地引人入胜:它不但能使作家名垂千古,也能让作家内在的东西流传不衰,因此,后世的人读了他的作品,有可能真正了解他这个人。这种承诺唤起的希望越大,引起的焦虑感就越严重,带来的困难就越难克服。

2020-09-16
展现中国人对未来的想象力 ——刘慈欣谈科幻、文学与未来

近日,光明悦读有机会对话《三体》作者刘慈欣,请他讲述作家眼中的科幻、文学及未来。

2020-09-14
补齐智库短板 服务“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旗舰型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众多智库积极投身相关研究。它们的研究成果为研判“一带一路”建设走势与重点,推动相关政策出台与实施,化解“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和挑战作出了特殊贡献。但是,一些问题限制了智库对“一带一路”的深入研究。本文针对当前“一带一路”智库存在的发展短板,提出相应对策。

2020-09-04
文学性与世界性: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着力点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是中国学界, 尤其是翻译界的热门议题。论者所关注的, 大多是翻译层面上的问题, 如何提高译本的翻译质量、翻译数量和传播渠道等。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翻译逐渐增多, 但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地位并未得到较大提升, 海外更多的还是将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了解当代中国和社会现实的窗口, 而相对忽视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价值。因此, 仅仅通过提高翻译质量和数量, 扩大出版发行渠道, 恐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现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是如何以更有效的话语方式推介中国当代文学,

20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