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礼贤到“新汉学计划”博士,如何接力讲述中国的世界故事?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3-06-15

值此“新汉学计划”博士学成之际,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举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于6月6日-11日在中国青岛举行,主要研习地点为青岛世界汉学中心,主要活动除开营、结业仪式外,包括主题讲坛、教育研学、国际创作谈、Vlog主题专访等四个研习版块。


此次研习活动,是各国青年新汉学博士毕业后开展更加深入的中国研究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将助力青年学者未来努力承接起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等一代代汉学大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推动开创更加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中外文化交流新局面、新未来。


“汉学视阈下的国际写作”学术沙龙邀请到了来自国内外多位期刊主编、作家、汉学专家,从创作经验、人生经历和跨文化交流角度为“新汉学计划”博士们带来了一场思想启迪和创作感召的文化盛宴。


b8808865db903d4064ea4b089fd76eb4.jpg

青岛世界汉学中心国际写作中心主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赵晏彪,青岛西海岸新区作协主席、区教育文联主席武善领,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马克林(Colin Mackerras),韩国知名汉学家、国际鲁迅研究会会长朴宰雨(Park Jae Woo),《参花》杂志总编助理葛笑言担任主讲嘉宾。《参花》杂志主编徐文、副主任杜宪、办公室负责人郑瑶特邀列席。沙龙由青岛世界汉学中心责任专家孙建华主持。


cd867242ed7adddab482e9ea7be40df6.jpg


颜、趣、理、情,缺一不可



武善领主席以三位中国现当代文坛风格相似、体裁独特的田园牧歌式的散文化小说创作者为例,进一步剖析文学创作如何具备文化视野、审美期待与艺术追求,并将其总结为“有颜、有趣、有理、有情”。“有颜”是指写作时要展现最美的内容,打破常态的审美习惯,认识到美的不同形态;“有趣”是指写作要有情趣,从多个角度去描写主题,使文章有趣味性;“有理”是指写作要有所思考,要有道理,不能只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为了表达感情而表达感情,而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旨;“有情”是指写作要有感情,只有投入感情才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d6f91ee9090c3c3715c5e06835339fb9.jpg


千古江山,文学一观沧海


葛笑言老师从多元的文学视野和丰厚的文学经验出发,以具体作品为例分享“文学的山河”,并深入梳理了文学创作的行进轨迹。他提出,文学创作需要建立在深厚的素材积淀之上,既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夯实想象导向性的铺垫,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此外,葛笑言老师借以多年资深文学编辑的实践经验,提出写作的三重递进境界“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文字表达映照现实的同时,更需要独特、敏锐的视角深入体察周围大环境和小环境的细微之处,作家唯有把握时代脉搏,对自我、人生、世界有了独特的感悟与理解,才能在创作中形成超越时代的艺术审美追求。


cab16966ce98c00290afd2179b16e0ab.jpg


探索中国是我一生的“长征”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讲述了自己一生“行走中国、研究中国、书写中国”的探索经历。他表示,自己对中国的理解主要围绕中国历史、传统戏剧、当代社会与时代发展等领域,从观察表层现象出发,逐步深入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亲身感知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始终爱好和平、追求兼善天下的东方大国及其人民,在行走中获得了宽阔的想象广度和思维疆界,发现了中国几十年发展巨变中蕴藏着的无数令人动容的故事,并以笔撰写,传之西方,希望未来能够与“新汉学计划”博士们一起去发现、抒写更多未知的精彩故事。


65d6e074a2f5eeffe6412aea5625fb03.jpg


经典互译何以推动跨文化交流


朴宰雨(Park Jae Woo)教授回顾了个人的学术研究历程,分享了如何使用中文进行写作,以及作为汉学家应该具备的基本写作能力。他提到自己在汉语写作方面的经验和经历,强调了汉语写作的重要性,并鼓励“新汉学计划”博士们使用中文进行写作。朴宰雨(Park Jae Woo)教授表示,汉学家能够运用自身的中文素养和学术优势,在文学作品的译介接受中充分发挥作为桥梁的沟通作用。“翻译这座桥是双向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批评的交融互进,能够使得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进入世界读者的视野,深入文化研究者的心灵,最终更好地推动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跨文化交流。


7d76d60e479e1fad85b2e4622d7a4c04.jpg


发挥融通中外优势,书写真实中国


赵晏彪主任结合多年写作经验、担任《民族文学》主编和多年来组织“中外作家交流营”的经历,探讨了汉学家如何进行语言的精湛转换,并深入剖析了汉学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常见问题,点明在文学创作时,一方面要遵循中文的写作规律,另一方面也要保留自己国家的写作风格和语言形式及特色。


赵晏彪主任提出,用母语语言视角、审美观点、语言方式来诠释中国故事,有着较强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更容易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他表示,国际写作中心期待为中外作家们“添两双翅膀”(“走出去”和“请进来”)、“生两条健腿”(“落实文学创作基地”和“写作中心和著名杂志社联合”),并鼓励“新汉学计划”博士们以国际视野看中国、写中国故事,做“中学西播”的继承者,开启行走中国的发现之旅,讲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a4ab3d118d28c6c275af9d9d3b0beea1.jpg


在交流环节,各位“新汉学计划”博士们针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现状与困惑提出问题,各位专家从自身经历出发,由表及里,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举例论证进行解答。


《参花》杂志主编徐文主要从写作题材、语言表达、文化传播等多角度、深层次地对文学创作的几大要素进行了细致讲解。他提到《参花》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学旬刊,已走过66年的风雨历程,累计发行3亿多册,期待更多的国际交流使者、汉学青年及专家携手一同讲述、分享中国的世界故事。


eab1e5bf4889471f09e13646042f0338.jpg


从古老中国到当代中国,许多汉学家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此次专题沙龙,旨在照亮“新汉学计划”博士们关于“汉学视阈下的国际写作”前行的路,在未来能够以更多维度审视中国古今之变,更透彻地读懂中国,更准确地观照中国,将所见所感化为所知所得,用微毫诠释盛大,以纸笔叙说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持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责任编辑:黄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