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与融合已历经数千载。在这跨文化对话的历程中,我们的文化被丰富、视野被拓展,我们的文明日益彰显出世界性的意义。孕育于中外文明交流史中的海外汉学,也渐成“显学”。那些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足迹的汉学家,以及围绕他们的研究与对话,都值得被详尽梳理。
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自2015年成立至今,已与全球103个国家开展文化合作交流;汇聚5000余名汉学家、翻译家等资源。为梳理各国的汉学史知识与优秀的汉学家们,丰富海外汉学研究,助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特依托现有资源,以国别为单位,开辟“世界汉学档案”系列专栏。
截至目前,“世界汉学档案”系列已整理发布尼泊尔、蒙古国、罗马尼亚、墨西哥、保加利亚、伊朗、白俄罗斯、巴基斯坦、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11个国家、共计15篇的国别汉学档案。
为更好地厘清各国汉学发展脉络,“世界汉学档案”将以世界汉学的发展历程为基础,分国别对各国的汉学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搜集、汇聚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汉学家们,以致敬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日推出的国家是埃及:《埃及汉学档案》。
中国和埃及都是世界文明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中埃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古代丝绸之路把中国与埃及联系在一起。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公元8世纪中期,中国唐代旅行家杜环是第一个到达埃及的中国人,其回国后作《经行记》,其书已失传,本书叙述的有关阿拉伯国家和北非国家的主要内容已被录入杜佑撰写的《通典》中,相关内容共有1500余字。
《经行记》是中华文明有关阿拉伯帝国、非洲国家最早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描述了这一地区穆斯林的信仰、礼拜、斋戒以及行为规范、饮食、衣饰、禁忌等。
唐代旅行家杜环
《经行记》残本
9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来华,他根据在中国等东方国家的见闻撰写了《苏莱曼东游记》,将中国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得到保护的历史事实介绍到了阿拉伯世界。
《苏莱曼东游记》
刘半农、刘小蕙译
《苏莱曼东游记》
近代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交往不断加深。20世纪50年代以前,埃及的汉学尚未正式起步,但已有部分优秀的中埃文化交流使者,为中埃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埃及汉学的萌芽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开始,云南昆明明德中学、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和其它组织先后派遣了6批、共计33名中国学生到爱资哈尔大学留学。这些中国留埃学生中的杰出代表马坚、庞士谦、纳忠、纳训等在学习伊斯兰文化的同时,还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埃及和整个阿拉伯世界,将中埃两国的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此外,他们还把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情况介绍给埃及等阿拉伯民族,拉近了在殖民压迫下的两国人民关系,并且在政治层面上彼此互相声援、支持为抵抗殖民国家,追求自己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自由发声。
马坚
庞士谦
纳忠
在爱资哈尔大学学习期间,马坚把《论语》(1933年,埃及开罗伊勒·萨拉菲亚出版社出版)《河伯娶妻》《茶神》和《中国格言》等书译成阿语,并用阿语撰写《中国伊斯兰概观》一书,均在埃及出版;又把《回教哲学》《伊斯兰哲学史》译成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把《论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译成阿文,也把《埃及宪法》《阿拉伯通史》《古兰经》等翻译成中文。
马坚《伊斯兰天文学翻译手稿》
马坚《古兰经》翻译手稿
《阿拉伯通史》
马坚著作译文集
《中国回教概观》
庞士谦是1936年第六批留埃学生团成员,担任爱资哈尔大学中国学生部部长,在爱资哈尔大学求学期间开设中国文化讲座,成为在伊斯兰最高学府开设中国文化课的第一人。纳训把《一千零一夜》翻译成中文,同时将中国著名的一些古典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翻译成阿拉伯文。
这些中国留学生的努力,客观上促进了埃及汉学的萌芽与发展,奠定了埃及汉学日后在阿拉伯地区的领军地位。
庞士谦部分著作和译著
纳训
纳训所译《一千零一夜》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埃及成为最早与中国开展友好交往和进行伊斯兰文化交流的国家之一。1954年中国与埃及签订文化协定,每年互派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同时中国向开罗大学派出一名中文教师,这是当代非洲国家中文教学的开端。
1956年,开罗高等语言学校开设了中文班。1958年埃及政府高等教育部批准在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试办中文班,1961年该中文班停办。由于特定历史原因,20世纪60年代埃及中文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
1973年,开罗高等语言学校的中文班并入艾因夏姆斯大学本科专业,1977年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正式成立中文系。1994年东方省扎卡济克大学亚洲研究学院开办中文系。1999年,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成立了汉学研究所,开展语言教学研究。2001年伊斯兰世界规模最大、地位最高、享有盛名的伊斯兰教大学——爱资哈尔大学成立了中文系。埃及高校招收中文系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反映了埃及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持续向好。
艾资哈尔大学
享誉阿拉伯文学界的汉学家、翻译家阿卜杜勒·阿齐兹(Abdul-Aziz Hamdy)教授即是艾因夏姆斯大学第一批中文专业本科生,也是埃及本土的第一代汉学家。1977年,阿齐兹考入艾因夏姆斯大学攻读中文专业,次年前往中国留学。1982年,结束学业和兵役的阿齐兹开始从事汉学研究、教学及翻译工作,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文学、哲学、历史等。
阿齐兹教授现任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为埃及汉学家的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汉学研究和中国文化文学教学之余,他也是阿拉伯国家作家协会会员,已撰著几部有关中国的阿拉伯著作,其中《中国的尝试》一书在阿拉伯世界汉学研究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阿卜杜勒·阿齐兹
曹禺《日出》 阿齐兹译著
老舍《茶馆》、沈从文《萧萧》、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
阿齐兹译著
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娜希德教授(Nahed Abdulla Ebrahim)是埃及知名的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也是中阿文学作品互译与研究领域里的领军人物,多年来,娜希德教授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学,尤其是中国当代抗战文学作品,笔耕不辍地翻译了多部中国抗战文学作品,并多次来到中国进行调研和学习,收集各种资料。
自1990年至2014年间,娜希德教授先后翻译了众多的中国文学作品,涉及老舍、茅盾、叶圣陶等著名中国作家,同时,也将一些阿拉伯经典文学作品译成中文版本,为推动中阿文学互译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娜希德教授
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的侯赛因·伊卜拉欣(Hussein Ibrahim Morsy)教授,曾任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任埃及驻华文化教育科技参赞。他在任期间,参与翻译编辑了《中国和埃及的故事》等译作,他编译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阿拉伯卷》,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与埃及的文学交流史,在埃及引起较大反响。
侯赛因·伊卜拉欣(Hussein Ibrahim Morsy)
除此以外,埃及著名汉学家还包括艾因夏姆斯大学教授、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院长、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大海(Hassan Ragab)和知名汉学家、翻译家,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穆赫森·法尔贾尼(Muhsen Ferjani),其中大海教授于2011年获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汉语教育领域杰出贡献奖;法尔贾尼于2013年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得“中阿友好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们为中埃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大海(Hassan Ragab)
穆赫森·法尔贾尼展示其译著作品
莫言《杂种与梦境》
莫言《牛》
法尔贾尼翻译书籍
其译著作品包括莫言的短篇小说《杂种与梦境》(阿勒·艾因出版社,Al-Ain Press,2013年版)、《牛》(开罗:文化宫总机构出版社,2014年版);赵丽宏的诗歌《疼痛》;残雪的《山上的小屋》(埃及:文化宫总机构出版社,2018年版)等。
21世纪初,中国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埃及同中国在中文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加深,汉语在埃及人民中的需求不断增长,埃及的中文教育呈蓬勃发展之势,汉学随之进入加速发展期。涌现了一批以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奖人、埃及汉学家、翻译家哈赛宁·法赫米(Hassanen Fahmy)为代表的汉学家。
哈赛宁精通阿拉伯语、汉语,熟悉法语、英语,是当今中埃、中阿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2016年8月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哈赛宁“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以表彰他对中华文化和文学海外传播、促进中阿文化交流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哈赛宁·法赫米
《余华短篇小说选》阿语版(埃及丝福萨法出版社)
刘震云《吃瓜时代的儿女们》阿语版(埃及丝福萨法出版社)
哈赛宁的译著涉及中国文化、文学、经济、社会、哲学、中阿关系等领域,代表译著为莫言《红高粱家族》、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开罗:阿特拉斯媒体出版社,2016年版)、刘震云《手机》埃及:智慧宫出版社,2015年版)等。
埃及著名出版人、翻译家、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奖人白鑫(Ahmad El-Saeed)也是埃及汉学的中坚力量。白鑫2006年毕业于爱资哈尔大学,一直从事中阿图书出版和翻译工作,在埃及汉学界颇具盛名。2015年,白鑫荣获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
白鑫(Ahmed El-saeed)
阿语版中国经典文化译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语版
近年来,埃及中文教育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2019年底,埃及有21所大学开设了中文系,其中有艾因夏姆斯大学、开罗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等三所大学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等级齐全的中文专业学科。建成了两所孔子学院——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和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三个独立孔子课堂——尼罗河电视台孔子课堂、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课堂、南河谷大学孔子课堂,再加上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教学规模可谓庞大。
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课堂
开罗中国文化中心
以开罗大学孔子学院为例,2019年春季孔子学院本部共招收901名学生,加上10个教学点的1200多名学生,仅春季学期就有2100多名学生学习中文,埃及的中文教育现已成为阿拉伯世界中文教育发展最好的典型之一。
开罗大学
随着埃及汉语教学与中国研究的稳步推进,埃及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青年汉学家、翻译家,如雅拉·阿勒-马斯里(Yara El-Masri)、芙蓉(Samah Mohamed Korashy)、谢赫(Mohamed Elshikh)、叶海亚·穆赫塔尔(Yahyah Mokhtar)、梅·阿舒尔(Mai Ashour)、莎蜜(Shaimaa Kamal)、马伟丽(Rasha Kamal)、艾哈迈德·扎里夫(Ahmed Zarif)、博文武(Hamed Khalil)、穆成功(Nageh Mohamed Ibrahim Mohamed Taha)等。这些青年汉学家的研究领域涉及汉语教学、中国文学、经济、金融、文化等,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中国文学作品,编著了部分关于中国文化、社会、经济等的图书,进一步促进了埃及汉学的发展。
埃及“2030愿景”
近几年,随着中埃两国在多领域不断签署合作协议,埃及也提出了改革开放和“2030愿景”,极大地促进了埃及和中国在经济、贸易、工业、医学等多领域的合作,中国学的研究也在埃及逐渐兴起。受起步较晚影响,总的来看,埃及汉学的研究重点为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文学译介和研究,其对于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文学经典翻译和研究的成果之丰、成就之高,已在阿拉伯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对中国经济、政治、金融等领域研究涉及不深,对文化分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埃中友好示范学校
随着“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埃及汉语教学正逐渐从高等教育向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延伸。埃及教育部近年下发文件,决定把汉语作为中学的第二外语。另据《国际在线》报道,由中国援建的埃中友好示范学校已于2008年9月交付使用,该学校集学前班、小学、中学于一体,可容纳42个班级约1500名学生。这座援建的学校不仅是埃及,也是中东地区乃至整个非洲大陆的第一所中文学校。该校“可以培养一代会讲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社会的埃及孩子,他们将会更好地服务埃及与中国的政治、经济交往”。此外,埃及的一些私立学校也开始开设中文课程,比如开罗的纳尔曼伊斯玛尔学校,选修中文的学生不仅有一到三年级的小学生,更有幼儿园的儿童。2020年9月,中埃两国签署《关于将汉语纳入埃及中小学作为选修第二外语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汉语教学将进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中埃教育合作取得新突破。汉语教学纳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后,预计将覆盖埃及约1200万名中小学生,加快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埃及的多层面传播和推广。从2022年开始,将先在埃及10所中学开设汉语课程,作为第二外语选修课。可以预见,埃及的汉学必将随着中文教育进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中迈上新台阶。
《关于将汉语纳入埃及中小学作为选修第二外语的谅解备忘录》签约
附录:埃及汉学家一览
伊斯拉·阿卜杜勒-塞义德·哈桑(Esraa Abdul-Sayed Hasan)是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汉语系教授、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艾因夏姆斯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伊斯兰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而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译学。 | |
珍娜·易卜拉欣(Jane Ibrahim),曾任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主任。 | |
妮妮特·纳伊姆(Ninette Ibrahim)、伊斯特尔·威力亚姆(Ister William)合译了娜夜的《睡前书》(阿勒本杜葛亚出版社和智慧宫出版社联合出版,2017年版)) |
阿西娅·尤素夫(Asia Yossif),从事现代汉语语言学和汉语语法教学及研究。 | |
阿玛勒·卡马勒(Amal Kamal),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历史研究等。 | |
穆娜·福阿德(Mona Fouad),从事中国语言学和文化的研究及教学的中文系教授,现任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院长。 |
纳贾赫·艾哈迈德·阿卜杜·拉提夫(NajahAhmadAbd-ul-Latif),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埃及卓有成就的汉学家、翻译家。其代表译著为阿城《棋王》、刘震云《塔铺》等。 | |
雅拉·阿勒-马斯里(Yara El-Masri,埃及青年汉学家、翻译家。雅拉于2019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毕业于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长期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曾在《迪拜文化传媒》、《诗歌之家》、《黎巴嫩愿景》等阿拉伯杂志及《埃及金字塔报》、《文学消息》等上发表多篇中国诗歌译文,涉及王小妮、舒婷、芒克、多多、陆忆敏、宅永明等中国著名诗人。并翻译了苏童的《妻妾成群》、残雪的《新世纪爱情故事》、余华的《余华短篇小说选集:往事与惩罚》等中国小说,曾凭借翻译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获得《文学消息报》翻译大赛一等奖。 | |
芙蓉(Samah Mohamed Korashy),埃及(和突尼斯的双国籍)汉学家、翻译家。于2011年获得了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的博士学位,于2014年获得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博士学位(双博士)。自2011年至2014年当驻华沙特阿拉伯王国大使馆文化处文化与社会事务主管。现任迦太基大学助理教授、硕士导师。主要翻译审校的作品包括:《体验汉语-生活篇》《体验汉语-旅游篇》等译著。 |
谢赫,埃及青年汉学家、翻译家,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2014年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埃及明亚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迄今为止已翻译包括《白盖头》《我们误判了中国:西方政要智囊重构对华认知》《达赖喇嘛传》等。 | |
梅·阿舒尔(Mai Ashour),埃及的翻译家、作家和青年汉学家,已翻译出版了汪国真的诗歌选集《希望萌芽》、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梅花》、毕淑敏的散文选集《提醒幸福》。 | |
艾哈迈德·扎里夫(Ahmed Zarif),埃及汉学家、翻译家、埃及明亚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教师,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和中国文学翻译教学,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阿盟翻译项目任教,讲授中阿互译翻译课。多次参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等大学主办的研讨会发表有关中国汉语言文学、翻译教学的论文。在中国图书翻译方面,他翻译了《邓小平改变中国》《中国伊斯兰教百科全书》《李书福》《中国民间运动》等。 |
叶海亚·穆赫塔尔(Yahya Mokhtar)。埃及卡夫儒·谢赫大学中文系教师、青年汉学家、翻译家。叶海亚从事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国文学阿拉伯语翻译的教学之余,还把许多属于不同领域的中国图书译成阿拉伯语,其主要译著有:余华的《细雨中的呼喊》、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1942)、《头人》(在黎巴嫩、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埃及五国出版)、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庄村》等。 | |
莎蜜(Shaimaa Kamal) 、马伟丽(Rasha Kamal),埃及青年汉学家、翻译家、现任埃及巴德尔大学中文系教师,她们曾是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教师。埃及汉学界中众所周知莎蜜和马伟丽在中国语言文化、文学教学与研究方面的贡献很大。在中国图书阿拉伯语翻译方面,除了莎蜜和马伟丽每人独立完成的译著之外,她们还有多次合作把几部中国图书译成阿拉伯语,如周大新的《安魂》。 | |
穆成功,埃及青年汉学家、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教师,长期住在中国深造并研修中国文化与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翻译,同时从事阿中互译工作和阿拉伯语教学,研究领域为中阿比较民间文学以及翻译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等。埃及青年汉学家、本哈大学语言学院教师蒂娜(Dina Mohamed Tohamy)作为中国科幻文学在埃及的推动者之一,长期从事中埃比较文学研究,而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在海外掀起了一股热潮中国科幻文学研究热潮后,蒂娜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之余,还专注于研究中国科幻文学。 |
注: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2025-01-09
2025-01-08
2025-01-07
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