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码头》剧照
电影海报
曾入围釜山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新浪潮单元的影片《在码头》日前在深圳点映。该片由贾樟柯担任监制,由作家韩东执导。这也是韩东的首部导演作品。同时,该片也是贾樟柯助推新导演成长的“添翼计划”新作,此前,“添翼计划”出品的《Hello!树先生》《忘了去懂你》都曾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认可。
昨日,笔者对《在码头》制片人李明阳进行了电话专访,就电影他分享了他的见解与观点。
中国当代诗人的“致青春”?导演韩东更有发言权
问:《在码头》这部电影改编自韩东的同名小说,为什么想要把这部小说影视化?
李明阳:这部小说被很多文学圈的前辈或同行称为近30年最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特别是我们电影2016年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单元的时候,更是见证了这种说法。因为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单元的基本都是新导演,当然韩东老师在电影圈肯定也是新导演,结果在电影节现场,很多同时入围的新导演都跑过来和韩东老师合影,说从上中学就特别喜欢他的《在码头》,被视为教科书式的小说。韩东导演特别汗颜,觉得自己怕是年纪确实大了些。当初在决定做电影的时候,之所以决定做这部小说,主要原因是这部小说被很多知名导演看上,曾经贾樟柯导演就决定要拍,后来因为投资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所以在韩东老师决定做导演拍电影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了这部小说。
问: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几个年轻诗人偶然卷入了一场与地痞、保安的莫名纠纷之中的故事。在看完点映场后,很多人对其中的诗歌给予了好评。当时拍摄如何考虑诗歌与电影的关系?
李明阳:关于诗歌与电影的关系,可能导演更有发言权。不过,韩东导演作为诗人的身份,更容易让观众去关注诗歌部分。不过我觉得这也挺好的,诗歌落寞的时间有点太久了,如果这部电影能够唤起很多人对诗歌的惦念,岂不是更好一些。这部电影中涉及诗歌,不是因为韩东导演曾经是诗人,而是因为剧中的人物是诗人。影片中的诗歌一共三首,一首是于小韦老师的《火车》,另外两首分别是韩东老师《在世的一天》和《我不认识的女人》,这些诗歌本来就是很优秀的诗歌,相对于诗歌受到观众好评来说,可能作为制片人,我更在乎大家对韩东老师作为导演身份的认可和对影片本身的喜爱。
问:有人说,这是一部中国当代诗人的“致青春”,你认可这个说法吗?
李明阳:关于这个说法,我不否认,也不是特别认可。因为这部小说写于上世纪90年代,也是韩东老师的青年时代。韩东导演现在只有五十来岁,就当前的社会形态上来讲应该算中年吧,还不至于去“致青春”。如果这部电影不是韩东导演拍的,抑或是当年贾樟柯导演作为导演拍摄的话,不知道还是不是存在中国当代诗人“致青春”的说法。
如果依旧存在这样的说法,我也赞同。因为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部电影不同观众都有不同的解读声音。我们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映后见面会上,有观众提问发现这部电影就是现代版的《大话西游》,谁是师徒四人,谁是白晶晶,谁是牛魔王,分析的头头是道,我也很佩服这样的观众。而且,拍电影本身就是跟大家交流的,任何看法和理解都不存在完全错误的说法。
现实是那么的非现实,非现实才是现实隐藏的真相
问:《在码头》具有强烈的文艺片属性,而文艺片在当下电影市场仍然低迷。你对票房有信心吗?
李明阳:我对电影票房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因为国内没有这样的电影。这个信心是基于文艺片基础上来说,肯定不能跟几十亿影片票房去比,而且没有可比性。我所谓的没有可比性不是说票房的量级概念,如果非要拿文艺片去跟商业大片PK票房的话,倒不如拿文艺片去跟商业大片PK在国际电影节上的斩获,一个道理。文艺片和商业片放在一起聊票房就是一件非常荒诞的事情。过多去关注票房的价值观我认为不是一个好的现象,让更多喜欢好电影的观众能看到这部电影,才是需要我们接下来去做的事情。
问:听说这部电影在湖北取景,为什么选择湖北这个地方?
李明阳:之所以选择湖北黄石,是因为特别喜欢黄石上窑码头一个通往码头几十米的斜坡巷道。我们是1月份选择的那个场景,结果等我们剧组6月份全部人马到了之后,却发现那个巷道没有了。黄石遇到了近百年最大的降水和洪涝灾害,我们选择的巷道被淹没了。直到9月底,我们全剧杀青,这个巷道也没有完全恢复原貌,所以电影中就没有这个场景,我们选择了别的码头替代。就是这么的荒诞,这部电影也是讲述的荒诞。犹如导演这部电影想表达的:作为非现实主义化身的诗人,进入到现实世界,结果发现现实是那么的非现实,非现实才是现实隐藏的真相。
2024-11-18
2024-11-15
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