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至18日,由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汉籍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方式顺利召开,来自海内外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2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山东大学王培源教授主持,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院院长黄凯南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全球汉籍合璧工程首席专家郑杰文为开幕式致辞。因历史上中外之间人员的频繁往来与文化交流,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载体的汉籍流布到了世界各地,并被不断抄录、翻刻、注释、改写、翻译与研究,促进了海外汉学的兴起,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汉籍文献学相关问题的研讨为中心议题,涉及一系列汉籍与汉学研究相关的话题。
一
汉籍与汉学关系探讨
北京语言大学阎纯德教授交流的主题是《汉籍传播与汉学研究》,阎教授细致地介绍了从有文化载体以来到秦汉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特别举例阐释了西方以汉籍为依据研究中国的过程,回顾了传教士来华之前的大航海时代,并讲述了西班牙传教士、汉学家门多萨所作的《中华大帝国史》,从而引发中国学人对汉籍传播与研究、汉学的诞生与发展关系的思考。阎教授还提出汉学和中国学研究是可以并行不悖、同时存在的两种范式,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最后,阎教授高度评价了以山东大学为主体正在实施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提出“海外汉籍文献学的研究,除了对汉籍本身的搜集、整理、出版与研究之外,还应该将‘汉学’SINOLOGY 的搜集与研究包括在内”的建议。
北京语言大学徐宝锋教授交流的主题是《海外汉籍文献的区域流布样态分析》,他以开阔的视野,结合自己的具体研究,从海外汉籍文献区域流布、汉籍调研工作进展、目前全球汉籍调查所面临的困难与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山东大学任增强副教授交流的主题是《汉籍在海外的流布样态与研究取向》,他对汉籍与汉学的概念进行了说明,分析了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两大文化地理空间,对汉学家的研究进行考订整理和理论阐发,提出应在文献整理和理论创新两个维度实现对汉籍的研究,为汉籍文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二
汉籍文献学的学理性与可行性
四川大学金惠敏教授交流的主题是《当代学科划分的依据兼及汉籍文献学作为学科之可能》,他从哲学的高度、从方法论的视角对汉学主义进行讲解,对顾明栋、周宁、葛兆光等学者否定汉学与汉籍研究的“汉学主义”观点表示质疑,指出汉学研究的本质是“间在的对话”,为汉学与汉籍的研究扫清理论障碍,对汉籍与汉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山东大学王培源教授交流的主题是《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谈起——关于汉籍文献学的初步设想》,王教授对从传统的校雠学到现代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做了细致的梳理,最后落脚到汉籍文献学上,对汉籍文献学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认,在学术研究情况、学术基础、对学术研究的指导性作用等方面说明建立汉籍文献学学科设想的必要性,而后定义了汉籍文献学的内容构成和面临的问题。他强调,开展汉籍文献学的研究,将为世界汉学研究的深入提供强大的助力。
山东大学王承略教授交流的主题是《构建“汉籍文献学”的可能性及其内容、意义与方法》,他的讨论分为何谓“汉籍”、何谓“汉籍文献”、汉籍的流布即传播途径与方式、汉籍或汉籍文献的学术影响和文化意义、汉籍的整理研究与保护、汉籍文献学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等六个方面,有力的说明了“汉籍文献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应受到充分重视。
山东大学刘心明教授主要论述了关于汉籍文献学研究思路的问题和古典文献学与汉籍文献学的关系问题,他指出,在汉籍文献学的研究工作中要采用宏阔的视野,应该在跨学科、跨国界、多元化、现代化等多个方面与古典文献学并驾齐驱,而不应成为古典文献学的新分支。
三
汉籍与数字化
日本关西大学内田庆市教授交流的主题是《东亚文献数位化的各种问题》,他重点介绍了关西大学的开放式亚洲研究中心(KU-ORCAS),指出目前在数字化方面存在的各研究机构的数据库彼此封闭、各自为战的“筒仓”问题,提倡应该打破一国主义,加强国际联系,希望KU-ORCAS的主动开放能够有益于东亚文化和人文研究。
洛阳师范学院王国强副教授交流的主题是《融合背景下的文献资源检索及相关问题》,在数据库建设从特色到融合的变化、融合背景下如何进行文献资源检索、对汉籍合璧工程数据库建设的提议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详细介绍融合、一键检索的优势与缺点,对汉籍合璧工程数据库提出向融合方向发展的建议。
四
特定汉籍的整理与研究
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交流的主题是《海外中国说唱文学文献的收藏与著录》,苗教授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对海外中国说唱文学文献的收藏与著录进行讲解,详细说明了说唱文学文献随着华人移民的脚步传到海外,呈现出既广泛又集中的分布特点,他从亚、欧、北美三个区域,就公私藏书机构、说唱文学的品种、规模、数量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并做出深入思考。
台北大学王国良教授交流的主题是《谈<太平广记汇校>进行之始末——着重介绍台湾、韩国、日本保存之珍贵版本》,他介绍了在求学时代就已开始的与《太平广记》的情缘,把视野放到整个的韩国、日本、海峡两岸,通过讲述对汉籍的寻访情况,把理论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学术研究问题,并对《太平广记汇校》做出情况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莹研究员交流的主题是《海外对汉籍科技文献人文底蕴的发掘与探索》,她讲述了海外汉学对汉籍科技文献中谱录类著作的人文意蕴的发掘与探索,总结了海外汉学家在谱录类科技文献人文意蕴的发掘与探索方面的学术贡献,分析了艾朗诺、杨晓山等汉学家如何在各自的研究中发掘文化意蕴、文化心理、精神境界、家国情怀。
韩国京东大学朴载福教授交流的主题是《韩国儒家经典的受容与教育相关考察——以在韩半岛出土的<论语>本为例》,他以新出土的文字资料为基础,具体考察汉字与儒家经典的接受过程,介绍了汉字传入的三个阶段和韩国儒学接受的四个阶段,通过古乐浪地区的竹简来谈汉字文化在韩半岛地区形成的时间和过程,有大量的文物支撑,极具说服力。
蒙古国立大学温德华教授交流的主题是《20世纪蒙古国的汉籍翻译及研究》,她从蒙古国汉学历史背景、蒙古近当代汉学汉籍文献研究及翻译介绍、个人学术成果总结三个方面进行讲述,勾勒出相对完整的蒙古汉学史,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
东华大学张西艳副教授交流的主题是《日本学人<山海经>研究的文献学视角与方法》,对日本学人关于《山海经》篇目研究、版本研究、成书研究、作者研究、错简讹字研究、注释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勾勒出日本研究《山海经》的整体情况。
中山大学高薇副研究员交流的主题是《海外汉籍古钞本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以<文选>日藏古钞为例》,主要讲述对日藏古钞及其存古价值的发现和研究、日藏古钞研究与其他文献研究的关联、日藏古钞本研究方法等问题的思考,提出对日藏古钞本的研究应该坚持刻本校法当中同一系统优先对照的理念,在实操中来注意区分文本形态文献形态的不同,继承前人的研究目标,努力追寻文本的原貌。
长江师范学院彭卫民副教授交流的主题是《渊源同一圣贤书:朱熹<家礼>在东亚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他运用朱熹“理一分殊”的思想,分析了礼书、礼制、礼学的关系,对朝鲜、日本、越南《家礼》的文献学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同曲异调”、文化互鉴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西北师范大学马晓舟副教授交流的题目是《<汉籍解题>及其中国知识体系的建构》,他以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编著的《汉籍解题》为研究对象,主要论述《汉籍解题》是否是对“《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的简单翻译、《汉籍解题》收书特点、伟烈亚力试图展现出什么样的中国知识体系和文化面貌等问题,除此之外,马晓舟先生还就西方某些现代化观念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的体现、伟烈亚力对中西文化相通的看法、纯文学与纯美学、伟烈亚力采用的“以中律西”的视角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五
汉籍目录学研究
韩国延世大学全寅初教授交流的主题是《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简介》,他对《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的编撰过程和价值作了简要说明,计划要继续对本《书目》进行修订、出出版《补编》,他希望这部书能够成为中韩两国合作的基础,推进中韩两国的学术合作。
中国矿业大学孟庆波副教授以《西方汉学目录学研究概述》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在汉籍文献学的研究中应充分重视目录学的重要作用,并以大量例证详尽说明了西方汉学目录著作的六大类别和三大历史时期,对国内的西方汉学目录学研究做出了分析与展望。
山东大学王培源教授在闭幕式发言时指出,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如何推进以汉籍文献为中心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多方面的交流,这些交流既有宏观的考察,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阐发,既有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发展的思考。本次研讨会讨论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学术意义:对汉籍与汉学研究的综合性思考、关于汉籍文献学学科建设问题的讨论和意见、对汉籍文献的具体研究、对汉籍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对新技术的应用。王教授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更加密切海内外学者的交流,使海内外学者携手合作,共同促进汉籍文献学学科建设和汉籍与汉学研究的新发展。
2024-11-13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