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欧洲重要的汉学期刊,《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由天主教圣言会会士、德国汉学家鲍润生(Franz Xaver Biallas)于1935年创办,已经历了80余年的发展历程,主要发表中国文化、中西方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近期,笔者有幸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华裔学志汉学研究所访学,该研究所是德国汉学研究重镇,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目前《华裔学志》的编辑部成员主要有魏思齐(Zbigniew Wesolowski)、顾孝永(Piotr Adamek)、巴佩兰(Barbara Hoster)、顾迪康(Dirk Kuhlmann)等。笔者认为,与过去编辑部成员主要为有天主教背景的波兰籍学者相比,如今多位德国籍汉学家的加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德国汉学研究的世俗化和传统化倾向有所加强。
毋庸讳言,华裔学志汉学研究所主要成员的学术研究都与中国有关,他们都有在中国长期游学的经历,其学术道路均曾受过中国学人或者华裔学者的影响。《华裔学志》现任主编魏思齐,为德国波恩大学汉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和中国佛学。顾孝永为华裔学志汉学研究所主任,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曾在中国的西北大学留学,主要研究中国历史、汉学研究的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的避讳学等。顾迪康毕业于德国特里尔大学,曾访学于华中师范大学,写有多部以梁启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著。巴佩兰曾经师从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她还是一位“中国媳妇”,其丈夫是湖南人。
华裔学志汉学研究所的另一位成员雷立柏(Leopold Leeb)已经在中国居留多年。这位奥地利汉学家于1999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自2004年以来一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著有《张衡、科学与宗教》《古希腊罗马与基督宗教》等,对于中西方文化的特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与其居留在中国的时间更是成正比。他在2017年出版的《我的灵都:一位奥地利学者的北京随笔》中表示,汉语真的很美,外国人应该有101个理由爱北京,北京就是他的家,他真正的精神家园是北京。
近年来,华裔学志汉学研究所与中国有关研究机构的互动十分频繁,双方的交流也更为深入。2015年5月6日至7日,为纪念《华裔学志》创刊80周年,由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台湾辅仁大学华裔学志汉学研究中心、德国奥古斯丁华裔学志研究院联合主办,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协办的“《华裔学志》与西方汉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2016年11月,第五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汉学刊物的发展是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大会围绕 “汉学刊物的百年回顾”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与会学者就《华裔学志》《通报》(T’oung Pao)等重要汉学期刊的发展以及《华裔学志》编辑人员的研究成果等展开了研讨。此外,也有许多国内学者受邀赴华裔学志汉学研究所交流。
关注领域和刊发内容有所变化
华裔学志汉学研究所内的布置极富中国情调,在工作间隙徜徉于此,会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博物馆或展览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德国汉学家们的影响。研究所里既有英文、德文、法文藏书,也有大量的汉语读本。《华裔学志》第一位主编鲍润生的藏书是该中心的重要典藏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德国汉学家尉礼贤(Richard Wilhelm)等人的著述,如尉礼贤翻译的德文版《周易》《孟子》等。近年来,该研究所还收集了部分中国早期宗教类期刊的电子版,这为前来查阅的人提供了便利。
《华裔学志》创办之初主要关注中西方合作、跨文化关系以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等,这一特点此后也保持了很长时间。搬迁到德国的圣奥古斯丁市之后,华裔学志汉学研究所的工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其出版的作品注重将汉学研究与艺术、宗教、历史研究相结合,并且与时代接轨,实现了《华裔学志》的数字化阅读。自魏思齐担任主编以来,《华裔学志》更为积极地与其他国家的出版业者以及大型国际出版社合作,更为注重出版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研究的有关成果,并强调期刊应关注真正意义上的汉学。魏思齐认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能够为整个世界的文明多样性作出巨大贡献,踏实稳健的汉学研究,则是使西方真正了解东方的重要途径。而《华裔学志》应是这一途径的坚定支持者。在魏思齐等人的努力下,该研究所还实现了2005年以来《华裔学志》的电子化,以及稿件的全面外审,并且恢复了《华裔学志》初创时每半年刊发一次的出版频率。此外,该研究所的学者也较为关注目前中国国内的学术著作出版动态,尤其是文学领域著作的出版动态。
从近年来华裔学志汉学研究所的情况来看,顾迪康、巴佩兰等非圣言会会士编辑的存在,关注一般意义上的汉学领域的论文越来越多,表明该研究所对汉学领域研究的关注比以往更加全面。今后,若该中心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华裔学者参与编辑工作,应该会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其学术影响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督新教来华传教士汉语研究著述考”(14BZJ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海英,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4-11-13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