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创作:走出方寸天地 阅尽大千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定家

2019-06-21

  核心阅读


  尽快步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新阶段,这不仅是读者和市场对网络文学的新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一再为网络文学走出类型化困境起到破冰船与开山斧的作用


  在这个需要史诗而且正在创造史诗的时代,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回应现实关切,肩负时代使命,不仅是网络作家,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攀登高峰、打造精品的有为之道


  网络文学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产生大量作者和读者,催生丰富的文学类型。资料表明,当前中国网络文学用户高达4亿,注册作者1400多万,作品日更字数超过2亿。就其发展态势而言,不少热点和亮点将会留下足迹,其中包括政策引领强劲有力、创作队伍持续壮大、现实题材风生水起、“网文出海”千帆竞发、产业发展蓬勃兴旺、研究评论发力跟进。但伴随其高速发展也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创作质量参差不齐、类型固化问题突出,网络文学发展遇到创作瓶颈。


  如何突破创作瓶颈,提高创作质量,贡献更多精品,“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当是制胜之道。只有贴近时代和人民,获取新的时代生活经验,网络文学创作才有望继续迸发活力。


  网络文学亟待突破瓶颈


  在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类型小说做出重大贡献:制造大众文化热点、开创付费阅读机制、探路粉丝经济模式、打造文学文化产业链、培育创意产业新业态等。尤其是在网络文学市场化初期,类型小说因题材鲜活、想象丰富、定位精准,点击率一路飙升,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优势为网络文学崛起赚到“第一桶金”。


  但唯点击量的类型化量化标准并不可取。文学网站根据市场原则“锁定目标人群”“精准配制作品”,一些市场关注度高的类型脱颖而出,一些小众类型却很难突破重围。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网络文学题材多样性和内容丰富性,而且会挫伤作者创新精神和艺术个性。此外,每日大量文字的更新压力,使一些网络作家不惜在作品中“注水”,导致作品结构松散、语言浅白、思想贫乏。与此同时,一些格调不高的作品也在损害网络文学声誉。


  应当说,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网络文学在“数量”上已制造诸多传奇,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尽快步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新阶段,这不仅是读者和市场对网络文学的新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一方面,经过20余年培养与积累,读者对网络文学的审美需求早已今非昔比,但目前网络文学精品率尚低,雷同重复的类型书写也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这与网络文学巨大阅读需求明显不相匹配。另一方面,作为“全产权运营”前端环节,网络文学优质IP资源呈现供不应求之势,市场对网络文学精品的期待更为强烈。净化文学生态,突破创作瓶颈,打造更多网络文学精品,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


  以精品网文奉献受众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不少有识之士呼吁网络作家跳出“玄幻魔圈”和“修真密室”,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到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中去创造精品、攀登高峰。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现实题材创作呈风生水起之势。阿耐的《大江东去》《欢乐颂》《都挺好》、齐橙的《大国重工》《工业霸主》《材料帝国》等作品,既以敏锐现实关切把握时代脉动,又保留网络文学活泼生动文风。何常在的《浩荡》讴歌改革开放大潮中创业者的传奇人生,舞清影的《明月度关山》深情关切山区支教青年与农村留守儿童,滕肖澜的《乘风》聚焦现代民用机场两代民航人的内心世界……众多作品中追梦人奔跑的身影和幸福的笑容,生动展现人民生活美好前景和民族复兴光明未来。这些有根底有生气的作品突出体现网络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担当精神,体现网络作家对精品化的自觉追求。


  现实题材成为网络文学创作亮点,固然与政策引领、作协倡导以及网站策划等因素有关,更重要的还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结果。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一再为网络文学走出类型化困境起到破冰船与开山斧的作用。为突破陈陈相因、套路连连的困局,大批成熟网络作家放下得心应手的类型化书写,移师现实题材领域,改进艺术创作观念和审美价值取向,从创作方法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创作者不仅能够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式的创作自由,而且更容易进入激情飞扬、灵感四射的创作状态,这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不断深化。对网络文学来说,积极投身现实题材创作是突破发展瓶颈的有益探索,是因应时变守正创新的必然选择。


  类型化写作需要新的时代生活经验来激发活力。当今中国正处于历史性伟大变革时期,正上演波澜壮阔的时代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网络现实题材所以出现爆款,与其说是作家在创造和描绘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不如说是时代生活经验催促和引领网络作家转向社会现实。


  大千世界是创作真正源泉


  有人说是网络文学作家创造了“网文时代”,但我们要说是这个伟大时代创造了众多顺势而为的网络作家。的确,众多优秀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作家奇思妙想和所感所悟,但作家们的创作主题和创新灵感,无不与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时代活剧的激发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不必说那些成功的现实题材作品,即便那些看似无关现实的类型网络文学,如果不从现实生活中吸纳营养知识,醉心于噱头或乞灵于套路,或能走红一时,或可博人一笑,但注定与撼动人心、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无缘。


  伟大作品离不开作家对其时代的深刻体察和忠实记录。马克思称赞巴尔扎克“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创作出“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毛泽东同志称《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习近平同志认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说到底,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是文艺创新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哀民生”的屈原和“忧黎元”的杜甫,因为有上下求索的“传世之心”,才会有扎根人心的“传世之作”。重“实录”的司马迁和“不穿凿”的曹雪芹,因有“究天人之际”的慧眼,才有“通古今之变”的文章。对此,强调“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陆游有一绝妙总结:“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尽在山程水驿中。”他主张作家走出书斋,投身自然,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感受激情、寻找诗意、拥抱灵感。对于遭遇类型化困境的网络文学来说,走出幻想天地,阅尽现实世界,理应是突破创作瓶颈的最佳路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任何脱离社会生活的作品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营造不出蓬勃生机和澎湃气象。任何远离时代精神的创作,无论形式上多么灵巧,也都将是缺乏诗意的闲言碎语,注定与审美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无缘。创作更多文学精品,需要作者将仰望星空的丰富想象力与脚踏实地的现实生活体验紧密结合。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五味杂陈的人间生活,这些盛演不衰的活剧才是创作真正的不竭源泉。网络作家完全可以将天马行空般的才华和鲜活筋道的语言结合起来,把现实生活描写得精彩纷呈、趣味盎然。说到底,文学作品的优劣成败要通过作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在这个需要史诗而且正在创造史诗的时代,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回应现实关切,肩负时代使命,不仅是网络作家,也是所有文艺工作者攀登高峰、打造精品的有为之道。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