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少儿社社长回应少儿出版焦点问题

来源:版话儿微信公众账号

作者:刘蓓蓓

2019-05-08

  5月8日-9日,一年一度的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将在江苏南京拉开帷幕。


  少儿图书交易会的主要功能,是展示36家专业少儿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优秀童书,同时业内就少儿出版热点话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相信少儿出版人都关注到了刚刚发布的2019年少儿类图书选题报告。报告显示,今年少儿类图书选题占选题总量的23.9%,比2018、2017年分别减少了五六千种。其中,30家专业少儿出版社上报的选题,占少儿类图书选题的21.8%。


  以上数据释放三方面信号:其一,少儿出版仍然竞争激烈,市场火热;其二,少儿出版已经开始走向控量提质的发展方向;其三,专业少儿社依旧发挥了骨干作用。


  在看到少儿出版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繁荣背后隐藏着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正浮出水面,亟须引起少儿出版社的重视。


  为此,在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前夕,《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邀请了12家专业少儿社社长,就当前少儿出版的四个热点问题同题作答,分享他们的思考与观点。


  12家专业少儿出版社社长(排名不分先后)分别是:


微信图片_20190508135142.jpg


微信图片_20190508135138.jpg


微信图片_20190508135135.jpg


微信图片_20190508135130.jpg


  问题一:专业少儿社为何缺守低幼图书?


  专业少儿社曾是低幼图书((这里更多指低幼启蒙、益智图书)策划出版的主要力量,但近些年却鲜见亮点,甚至在不少专业少儿社产品线中,低幼图书已经消失。相反,民营书企却大举进入这一领域,并且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马玉秀:这些年民营书企在低幼板块的发展的确很迅速,大量低幼出版物涌向市场,质量参差不齐也是客观存在的。对出版数量和出版速度以及利润的过度追逐必然导致在质量上有所缺失,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长足的发展还是要靠过硬的出版本领和过硬的产品质量。


  对于低幼图书从一些专业少儿社产品线中消失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在从引进版回归原创主阵地的过程中,低幼板块既是对出版社创新能力极负挑战的一个板块,也是大家在经营战略上重要性相对次之的一个环节。


  当下低幼市场消费方向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同质化较严重的商超类型产品,一是高端消费需求的引进版权产品,这两大方向看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细分市场,但存在着行业壁垒不强,门槛较低的共性。


  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专业少儿出版社目前在低幼图书板块没有任何优势。随着近些年大家纷纷涉足少儿出版,专业少儿社之所以“专业”的原因发生了变化,曾经主要是因为读者对象为少年儿童这一企业属性,现在是源于对少儿出版事业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专业少儿社从业者的眼中,少儿出版与诱人的市场份额没有什么联系,它承载着理想与追求,它的发起只源于关切儿童成长的那份初心。原创精品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本领还需要增强。


  傅大伟:低幼图书中的两个主要门类——低幼启蒙和低幼益智类图书,确实在专业少儿社的选题中占比逐渐减少。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并非近几年才有。在少儿文学细分类市场占比超过40%的时期,这种情况可能会更突出。在低幼启蒙和低幼益智类细分市场中,民营公司打造的产品一直占比较大。这类低幼读物单品种码洋低,完全靠低成本、大数量来盈利,单品种的毛利率很低。


  民营公司在控制印制成本、稿费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这类书的专业门槛相对较低,销售折扣又非常灵活,因此民营公司在此类低幼读物中的优势愈来愈明显。专业少儿社在少儿文学、图画书等类别的图书选题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又是这类民营公司难以企及的,所以逐渐形成了此类低幼图书多有民营打造的格局。这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刘凯军:在低幼图书板块专业少儿社的退出,民营书企的进入,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低幼图书易于模仿,低价仿冒产品把原创产品挤出了市场,进而导致图书质量参差不齐。


  首先,家长在为幼儿购买图书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仿冒图书市场销售数量很大,导致大量仿冒书、同质书出现。并且,由于低幼图书所涵盖的内容普遍适用性较高,并且文字较少,所以模仿起来相对简单,使得这个板块低质低价的仿书、盗版书盛行,专业少儿出版社图书受到了严重冲击。


  其次,近两年来,在卡通动漫的催生下一些低幼IP形象一夜爆红,但在IP形象的授权管理上并没有及时跟上,市场上出现了跟风的低质盗版产品,良币驱逐劣币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由于许多IP在国内市场进行多家授权,一些出版方为了抢占先机,压低价格,完全不顾图书质量,导致各类产品参差不齐,并在网络销售上引发折扣战,严重影响市场规律。这使得以质量为第一的出版社在这方面缺乏竞争力。


  孟绍勇:专业少儿社曾经是低幼图书策划、出版的主要力量,但这些年却鲜见亮点,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低幼图书内容上出新率低,不外启蒙、认知、手工、识字、绘画、儿歌、故事等等,仔细看来,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低幼图书大同小异,新瓶装旧酒、重复出版占其多数;


  二是低幼图书形式日新月异,尤其随着出版融合加快,低幼图书首先成为多介质出版的试验田,很显然,在适应新形势、展示新形式、利用新介质等方面,民营书企反应迅速、应变及时,而传统出版社则受惯性思维所限,开拓不足,步伐迟缓;


  三是近年来出版成本增长较快,与民营书企相比,传统出版社机制不活、负担沉重,出版成本居高不下,客观上只能选择在成本相对可控的其他领域发力,而直接成本较高的低幼图书只能被割爱。


  不过,我认为专业少儿社并没有放弃低幼图书出版,大家只是在低谷中寻求低幼图书更好的生产、制作和创新点。中国图书市场巨大,低幼图书同样拥有非常可观的读者群。专业少儿社要打造低幼图书品牌,实际上面临着内容、形式、成本、接受等多重考验。这是一个让人心焦、痛苦,但让人充满期待的过程,也是低幼图书精品化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专业少儿社的“专业”不是靠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研究当前低幼图书出版中面临的问题,结合时代变化、市场变化、读者需求变化,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在内容、形式方面更具创新性,在成本控制中更具科学性,从读者接受层面更具适应性。在这方面,原创绘本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相比于其他低幼图书,原创绘本出版仍然是专业少儿社更加领先。这是出版社和作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出版社自身创造力的体现。


  胡坚:品牌低幼图书的减少,主要原因有:一是低幼图书多为套系图书,占用书号较多,导致低幼新书相对减少;二是专业少儿出版社在大力开发原创低幼图书及绘本,原创开发难度大,产品周期长。


  对于专业少儿出版社,无论从市场需求角度还是出版社发展角度,品牌低幼图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林云:低幼图书是“人之初”就要接触的产品,其品质直接关系幼儿早期身心发展。目前,低幼图书是少儿出版市场上销售比较稳定的品种之一,但因其进入门槛低,众多民营书企也参与其中,同质化严重,拼价格、拼折扣,导致图书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作为专业少儿社,我们要有自己的坚守。低幼图书品牌打造,一是要符合低幼读者需求。幼儿期是儿童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不符合幼儿学习阅读特点、拼凑的图书,并不利于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


  二是要有专业的研发精神。低幼图书的打造,不仅需要出版社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还需要具备专业的幼儿教育知识,关注幼儿图书在开本、形式、材质、工艺等方面的要求。


  孙柱:民营书企策划的低幼类产品有很多精品,但也有不少作品没有考虑到幼龄孩子的心理、行为特点,忽视了幼龄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没有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内容东拼西凑,这些都会给孩子从小培养认知,情感,行为习惯等造成偏差和误导。


  我们作为专业的少儿出版机构,始终坚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学精神对待事业,以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谋划出版。在低幼出版领域,我们的内容首先以教育部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以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为指导,以社会调研实践为基础,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共同建构科学、实用、健全、完善的出版框架体系,做到社会、科学、语言、艺术、健康领域的全覆盖。


  徐凤梅:对于专业少儿社来说,低幼图书出版门槛一点也不低,更强调专业性,所以出版社从开发到出版需要付出的各项成本都比较高。但低幼图书易模仿,这导致有的民营书企跟风仿造,以低成本低折扣占领市场,挤压了出版社的市场份额。专业少儿社做低幼图书还是要与品牌相结合。


  徐江:对于低幼图书的策划出版,我个人认为民营书业一直以来都不曾缺席,只是民营书业更侧重于低幼版块的公版或者说技术壁垒相对匮乏的领域。若说专业少儿社是从这个领域退出或减少的话,这应当可以视作积极信号。一来书号已经收紧,二来中央一直强调要加大对原创的扶持力度。所以,若要与民营书业在缺乏技术壁垒和版权保护的环境下竞争,显然是出力不讨好的,退出这一领域显然是明智之举。而要与民营进行差异化竞争最大的门槛莫过于原创。因此,作为专业少儿社,要想在低幼图书领域做出自己的品牌与特色,就得有自主知识产权,也就说,要有原创策划能力。


  常青:在少儿图书细分市场中,低幼启蒙图书是市场刚需板块,进入和开发门槛相对较低,一直是许多民营书企进入少儿出版的首选阵地,也因此竞争异常激烈,同质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拼成本、折扣和定价是主要竞争手段,较难催生品牌,出版效率不高。


  随着市场的不断更迭,不少专业少儿社逐渐调整产品结构,重点主攻儿童文学、卡通动漫、科普百科等细分市场,以期追求更高的规模效益和出版效率。这是正常的市场更迭,也反映了少儿出版市场的整体提升。


  问题二:如何警惕儿童文学价值观错误引导?


  随着原创儿童文学发展的日益成熟,我们发现,有些儿童文学作品在价值观引导上出现了问题。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张明舟曾提到,他发现甚至在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中还出现嘲笑残疾儿童、嘲笑贫穷等内容。您有没有观察到这一情况的出现,您认为,作为专业少儿社,如何警惕这一问题的出现?


  王泳波:这一现象的确存在,我们在编辑书稿过程中也有遇到。有些书稿内容在特定年代看没有问题,但不符合今天社会倡导的公序良俗的价值标准。作者要有良好的创作观,文学既表达生活,也要升华生活,不能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作家可以有个人的表达,但是不能把不成熟的思考传达给还没有甄别能力的未成年人。


  对于出版社来说,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要从机制上下功夫。从组稿阶段,就要和作者沟通,有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就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在编辑加工阶段,要更深入地对内容进行加工,最大程度地保证作品价值观、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事实上,只要出版社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就能及时有效地解决,怕的就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出现。


  孟绍勇:这种情况我看到了,虽然这种现象不是少儿出版的主流,但极个别、极少数,已经让我们忧心忡忡。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广大少年儿童,是民族国家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们是一张白纸,他们的精神成长、价值观形成、核心素养的养成,均与他们接受的教育有关。


  教育是一个大问题,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个层面。阅读,无疑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图书的生产机构,在确定选题、推出作品、引领风尚等方面,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关、导向关。这些年,各家专业少儿社和几代优秀作家通力合作,出版了一大批政治正确、导向鲜明、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作品,捍卫了儿童阅读领域的一片净土。但客观地说,危机无处不在。


  一是一些引进版图书,打着“童心无国界”的幌子,向我们的孩子宣传西方价值;二是一些刻意表现搞笑、幽默、无厘头、玩世不恭的图书,充斥校园,干扰了孩子们对正确价值的判断;三是受单纯市场影响,一些宣扬凶杀、暴力、不健康成长的出版物,在所谓“特色”的掩护下,打着擦边球,粉墨登场。更有少数作家,创作时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有意无意地滑入了个人情感表达的情绪场,于是,一些明显具有“三俗”性质的图书被装进了孩子们的书包。要彻底杜绝这种现象,出版社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要从出版源头上把好政治关、导向关,提出的选题要弘扬真善美,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书编辑出版时要力求纯净,并牢牢把好质量关。同时,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鉴别是非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教育、学习、培训,造就一批政治坚定、价值导向明确、具有责任感的专业出版人员。我们说,一本好书,是哪个方面都好的书。这既是专业少儿社的努力方向,也是我们从业出书的底线。我们当努力为之。


  常青:儿童文学是少儿出版市场中占比最大的板块,也是诞生畅销书的热门领域,所以近年来被各出版社大力追捧,也产生了一大批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出版社对作者的经营和推广,的确有利于作品的传播和畅销,但儿童文学的畅销与否,最关键的还是作品本身的魅力,从长远看,作品本身传递的价值观,对作品能否长期被读者认可有重要影响。那些能够长久留传和畅销的儿童文学一定是传递正确价值观的作品。


  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出版人追求的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深刻考虑儿童身心的成长。在实际编辑工作中,首先编辑自己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要对作品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有正确的判断,其次再看作品是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两点基础上,再进一步看作品的文学性、结构组成。


  傅大伟:由于少儿图书市场的持续繁荣,全国有556家出版社介入少儿图书的出版,占了出版社总量的95%。非专业少儿社有的介入的是某一类型的少儿图书的出版,而有的则是全面地介入。这样他们就会在编辑力量、专业性方面有所欠缺。


  特别是前几年在外版书的引进方面,有的出版社或者民营公司就非常不理智,对国外的儿童书见到什么买什么,根本不加甄别,简单地看一下内容介绍,就决定引进版权了。这样必然会造成引进版的少儿图书良莠不齐,很多质量不高的外版图书都引进来了。如果在编辑环节把关不严,必然会让某些问题图书进入市场。


  专业少儿社在少儿图书内容的把握方面都有较丰富的经验,而且图书的引进渠道也比较成熟,特别是编辑在遴选作品、作者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加上在少儿图书的导向把关、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标准,因此专业少儿社出版的儿童文学图书在内容导向方面出问题的情况很少见。当然,专业少儿社也必须转变观念,进一步把好导向关,不能因为以前没出过问题而放松了防范意识。


  针对引进版儿童文学作品的遴选标准问题,某些不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非专业少儿社或民营策划机构,在版权中介机构的推动下,盲目地推崇某些国外获奖作家的作品。他们甚至连这种作品一个字都没看过,仅凭作家获过什么奖,就大量引进其作品,这是非常危险的。获奖作家的作品并非都是精品,何况国外的各种奖项也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因此仅依靠某个作家得过什么奖这一点信息就决定引进其作品,是件最不靠谱的事。


  胡坚:国家大力提倡原创,儿童文学不可或缺,儿童文学在少儿出版所占比重大,对少年儿童影响深远。作为专业少儿出版社,首先选择具有正确价值观和传递正能量的作家,同时在作家作品创作上,必须正确引导,其次要进一步加强编辑及编校人员培训,提高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水平,同时严把质量和导向关,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规范出版流程。专业少儿出版人必须以正面的形象,以优质的产品向读者及市场负责。


  林云:好的童书不仅要能滋养童心,还要能愉悦童年,要能将文学性和儿童性结合起来,更要有好的儿童观引领。其中,编辑的把关至关重要。


  一是童书编辑本身要有很好的儿童文学专业素养。编辑需要积累丰富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关注儿童文学热点。


  二是编辑要了解读者的需求。童书编辑要与孩子交流,有走访儿童书店、图书馆、学校的习惯,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研究儿童阅读规律,要能够理解儿童、接近儿童。


  三是编辑要有能力与作者探讨作品。这种探讨正是建立在前两点积累的基础上的。编辑与作者的约稿和沟通,要敢于并有能力与作者进行作品内容及行文风格等的探讨,有效编辑加工,才能把作者好的作品打磨成更优秀的儿童文学读物。


  马玉秀: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庸俗化的图书内容不在少数。如果说儿童文学作品中忽视了对孩子价值观正确引导的问题应该警惕,那大家随随便便都能进入童书出版领域这一现象就更加值得警惕了。


  少儿出版看似门槛低,实际上不管是对于作者还是对于编辑,门槛都是极高的。希望在每一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背后,编辑不仅是编书匠,更是作家创作灵感的源泉之一。也希望在继承和发扬原创儿童文学现有优长的同时,挖掘出更多的优秀作者加入到儿童文学创作中来。


  孙柱:无论是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还是引进版作品,内容导向肯定是我们编辑考量作品的首要因素。作为专业少儿社,我们会非常警惕这一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在编辑培训方面,中少总社一直以来就有对编辑进行不间断业务培训的优良传统。编辑培训按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培训都有国家政策、网络科技、人文关怀、文学历史图书、绘本图书等各个版块的顶级专家授课,让编辑们的业务水准得到不断提升。


  徐凤梅:对于专业少儿社来说,儿童文学正确的价值观,是放在首位的。即便作品再好作家再有知名度,如果这方面有问题,我们宁肯不出或者是一定要删除不合适的内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在价值观引导上把握得非常好,我们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徐江:的确在微信头条等公众媒体上看到过类似问题的评论,警惕这一问题的出现是极其必要的。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图书的意义在于它是传播人文精神之公器。操持这一公器的编辑,如果出现了价值观的迷离错位,其害之大难以估量。因此不只是从编辑的培训上要警惕编辑价值观的缺失偏离,更应该关口前移,在招录编辑时,就应该对编辑所操持的价值观进行评判。道不同不相与谋。


  正确的价值观是编辑人员应该遵从的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这是不能为作者影响和左右的,不管这个作者的影响力有多大,因此在编辑的培训当中,要把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从业的基本遵循来强化,界定职业操守的底线红线高压线。


  问题三:原创科普创作出版难题如何破解?


  作为少儿图书市场三驾马车之一的科普图书,在原创领域虽然近几年出版数量有所增加,却在市场销售和读者反馈上一直难敌引进版,您认为原创科普创作、出版方面目前存在哪些难题,如何去破解这些难题?


  傅大伟:根据开卷提供的数据,2018年,少儿科普图书的市场份额是18%,今年1-3月的市场份额为17.48%,波动不大,差不多保持在相同的水平。回顾过去十年来科普图书的市场份额,我的感觉是科普图书的市场占比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长幅度不像绘本那么大。


  究其原因,是因为科普图书在内容和呈现形式上的创新不足造成的。很多引进版的少儿科普图书多年来一直保持同样的呈现形式,就是百科式的版式,条目化的知识分类。少儿知识读物看上去更像工具书,趣味性不强,虽然都配以精美的彩色插图,比以前纯文字的科普书要好看一些,但真正让孩子阅读,其让孩子连贯阅读的吸引力远远不够。这是造成科普图书市场份额没像绘本增长那么快的主要原因。


  另外,少儿科普类图书可模仿性比较强,一旦出现一种新的市场热点科普图书,跟风书随之而来,这也是造成原创科普书增长较慢的一个原因。有些出版社为打造具有自我版权保护的品牌科普图书产品,与儿童文学作家联姻,利用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人物形象来为原创科普图书保驾护航,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看一下今年科普百科类的开卷排行榜,地面店销售排在前边的还是原创科普图书居多。但网络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与地面书店销售排行榜有所不同,似乎网销的少儿科普图书,引进版进入排行的多一些。专业少儿社近年来都在少儿科普知识类图书的创新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明显,比如21世纪出版社出版的漫画版的《大中华寻宝记》,明天社出版的《马小跳发现之旅》《阳光姐姐科普小书房》等,都在科普图书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上进行了尝试,市场效果都不错。


  刘凯军:如何加强科普图书的版权保护是一个难题。原创科普书的版权保护不像文学、绘本那样便于保护,《十万个为什么》是著名的原创科普,但仿书、跟风书、侵权书泛滥,严重损害了原创作者的利益,这必将挫伤科普作者的积极性。培养、保护原创科普作家,是繁荣创作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科普图书对于作者和编者有更高的要求,如何将科学知识用更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作者或者编者的功力是一种考验。


  马玉秀:每一类产品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文化类产品更是这样。我国的儿童文学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就结出了累累硕果,相比之下,原创少儿科普图书提升速度缓慢,“教科书式”科普的痕迹还比较重,科普权威性和趣味性往往难以兼顾,创意化表达也多有欠缺。


  在原创科普类图书的出版中,最大的压力还不是来自引进版科普图书,而是信息时代下知识付费和产品多样性的冲击。网络信息异常发达,让科普知识的传播和获取途径多样化,书无论对于传播者还是读者都只是其中一个选择。在线科普课程巧妙契合家长和孩子的碎片时间,线下科普夏令营等实践活动也越来越丰富,科普图书如何找到优秀的作者,如何赢得孩子的心,是我们的一大难题,而专业、适合的新时代少儿科普编辑人才的稀缺既是难题的根源之一,也是出版社破解难题的关键所在。


  孟绍勇:原创科普图书品种不足、鲜有亮点、市场低迷,在少儿出版整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显然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原创力不足当排首位。科普作品专业性较强,又需要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表现方式,对作者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


  事实是,具备上述两种能力的写作者本来不多,其中又肯认认真真创作的人就更在少数。所以,近年来即便有一些科普作品出版,也很难说尽如人意。


  其次,科普作品普遍缺乏趣味性,影响了小读者的接受程度。在作品选择时,科普作品显然不及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力强、号召性大,孩子们更愿意在故事中寻找自己或他人的影子,而不是接受相对枯燥的知识。三是在科普作品出版时,图片要求高,出版周期长,成本大,起印量低,不少出版社认为出力不讨好,权衡之下,一些科普选题就会被砍掉,这直接导致科普作品数量不足。


  近年来,少儿出版快速发展,实际是出版社、作家、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原创科普出版要突破瓶颈,出版社重视、更多优秀作者参与、学校教育提倡,缺一不可。另外,真正的科普大家走进校园、走近读者,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进而培养起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孙柱:相对其他板块而言,原创少儿科普类图书的发展慢了一些,无论在品种丰富度上还是品质上,都难以与引进版的少儿科普图书相匹敌,从而造成了读者和家长更乐于选择引进版科普图书。


  科学技术无国界,无论阅读哪国作者创作的科普图书,都有益于激发少儿读者对科学的兴趣,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但是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发展滞后,也会带来一些比较值得重视的问题,比如,中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探索发现和他们展现出的值得学习的科学精神、中国的自然风物、中国独具特色的动植物和地理地貌,等等,就不能充分地向中国的孩子传播,甚至会让中国的孩子以为外国的科技更加先进。所以加快原创少儿图书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发展之所以相对滞后,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缺乏优秀的科普作者。由于分科教育,很多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的能力都不强,而且他们的科研任务都很重,时间精力有限,科普创作成果在他们的工作领域中也不受重视,这些都导致从事一线科学研究工作者,很少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科普创作。这几年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普工作,情况有所改观,但是要发生根本性变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二是科普编辑和作者在编创过程中,在科普手法的运用上还不够灵活多样。


  三是科普内容“过硬”,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述,而缺少文学性、艺术性这些能够更好地激发少儿读者阅读兴趣的元素。


  四是高品质图片资源相对匮乏,比如航天、军事、高新科技、微观世界等方面,由于保密、拍摄难度大等原因,没有高品质的图片,从而导致这些主题的科普读物难以做到图文并茂。


  现在,“软科普”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科学与文学、与艺术、与人文更好地结合,是让科普读物可读性增强的一个重要途径。


  胡坚:目前存在的难题有:寻找少儿原创科普作家难度大,科普作家创作深入浅出的少儿原创科普图书周期长,少儿原创科普图书编辑队伍打造及能力培养还要加强。如何去破解这些难题?


  一是广泛联系科学家,掌握更多科普作家资源,如在成人科普上,有许多优秀的科普创作者,他们中有很多有实力和能力创作少儿科普作品的作家,这些作家资源有待挖掘和培养。同时,需要政府、媒体及社会关注和呼吁更多科学家加入青少年科普读物创作。


  二是努力把科技创新应用到科普图书上。出版社应该与时俱进,加强科技创新的实践,把新的科技应用到图书出版和营销宣传上。


  三是科普编辑要在学习引进版作品的基础上,发掘与培养新的科普作者,并为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同时提升自我的编辑能力和素养,引导作者在叙述风格及深入浅出上做努力。


  王泳波:科普是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呈现,所以做原创科普,出版社要有一定的出版渊源,同时还要有作者资源、编辑资源。此外,少儿科普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强调人文色彩,要有更好的呈现视角。如果有的专业少儿社愿意将科普发展为自己的特色门类,将来市场空间会非常广阔。


  常青:科普图书的知识点集中,对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要求高,与儿童文学和图画书相比,开发出版的严谨度更高,而且,少儿科普要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创意呈现,所以开发难度很大,投入产出回报周期较长。国外许多经典科普也是经过多年的开发、反复修订沉淀下来的精品,非一日之功,所以被读者追捧也理所应当。


  徐凤梅:出版社打造原创科普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需要下功夫把基础打好,为下一步发展做好铺垫。


  徐江:原创科普在创作出版方面的难题,其核心在于激励机制的缺失。


  林云:原创科普创作与出版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缺少读者,而是缺少更广泛的科普作家群体,缺少优秀的科普编辑。


  问题四:如何看待少儿出版“新书不新”现象?


  相关数据显示,现在进入少儿畅销书榜的新书多是经典作品的新版本或者老系列的新作,出现了“新书不新”的现象。一些大系列图书虽然得到了一代代人的品牌认可,但是因为现在消费主体“80后”父母对于创新要求越来越高,获取知识的通道也更为多元化,所以如果想要拉动少儿市场的增长已经不能简单地靠大系列图书了。您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傅大伟:我基本上认可这种观点。当然,在目前的少儿图书市场中,这种大品牌的系列图书仍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毕竟多年吸粉的效应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完全依靠几个大品牌系列图书打天下显然已经远远不够了,因为目前的少儿图书市场的品种越来越多,风格越来越多样化,竞争越来越激烈,整体市场规模成长速度很快。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多样化的产品和给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完全靠几个大系列产品所形成的市场规模,使出版社的规模增长难以跑过大盘增长。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并非意味着大品牌系列图书不重要了,而是正相反,大品牌系列图书的市场价值比以前更重要了,并且现在打造新的大品牌系列图书比以前的难度更大了!因为市场规模虽然扩大了,但参与市场竞争的图书品种和图书类型更多更丰富了,加之网络书店促销方式的多样化,使品牌产品的优势和明星效应被严重干扰和弱化。因此出版社要持续维护好大品牌系列图书产品,同时也要注重图书品种的多样化和重点品牌图书的打造。


  孟绍勇:客观地说,在少儿出版市场,大系列图书、既有品牌的扩张和延伸,仍然是畅销和常销的先遣队,少儿图书靠单本书打天下的时代,远远没有来临,或者说很难来临。少儿阅读完全不同于大众阅读和专业阅读。


  在少儿阅读领域,创新固然重要,但惯性更显力量。与其他领域读者的挑剔不同,少年读者更加注重名人效应和作家号召力。这与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关,也与他们尚未成熟的判断有关。在少儿图书排行榜中,一些成名作家长期占据榜单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中一大部分,不是因为作品有多好,是因为小读者已经接受了这些作家,所以无论这些作家新作写得如何,小读者仍然对他们趋之若鹜。问题来了,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少儿阅读市场?个人认为,一方面我们要对孩子们的阅读进行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出版社和作家要珍惜孩子们的信任,努力推出更好的作品,尽可能让新书具有“新”的质素。


  在少儿出版界,一套书拯救一个社,几套书纵横“江湖”十余年,早已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先进者努力保持优势,后继者全力寻求突破,正在成为少儿出版中浩浩荡荡的主旋律。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更要努力的是,如何让我们的产品更加对孩子们有用,而不仅仅是简单适合他们的阅读口味和阅读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容永远比形式更重要。


  马玉秀:新书不新确实是近几年图书市场上尤其是少儿图书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经典作品是历久弥新的,但随着每个时代的读者的审美、阅读口味不同,为了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经典作品新版本现象合情合理。系列图书对市场的拉动效果从开卷畅销书榜单上可见一斑。但如果出版社只钟情于系列图书那也是非常危险的,毕竟这会减弱出版社的创新能力,同时随着版权更替现象的愈加频繁与普遍,过多倚重套系书还是有较大的风险隐患的。


  而且,读者面对越来越多元的阅读市场,持续追踪一个作家作品的态度有所转变,尤其是许多新的出版方式和销售模式,使得很多“80后”甚至“90后”家长选择图书的方式更加开放和多元,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的选择,而不是简单地跟风排行榜。同时,随着书号资源的调控以及市场的变化,出版社更加追求单品种效益,愿意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单本书的出版和宣推上。曾经的少儿出版黄金十年是市场繁荣的十年,未来的黄金十年将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十年。


  常青:经典作品经过历史的沉淀,在文化传承中会对读者产生持久的吸引力,也一直是图书市场上的长销品,对少儿图书市场贡献了稳定的销量。但在 “80后”“90后”父母作为消费主体的市场趋势下,读者对阅读的要求在逐渐提升,审美判断力也日新月异。所以,我们不能一直抱着经典老作品“啃老”,需要不断创新,大力培育原创作品,培养有潜力的新作家,为广大读者出版更多高品质的新鲜作品。在少儿出版领域,挖掘新的资源、发现新人和打造新的童书精品,是一项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


  刘凯军:我基本认同这一观点。国内少儿出版飞速发展,大量的优质好书近几年呈现井喷式发展,读者在选择书时应接不暇。这时,怎样从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夺取读者眼球,十分重要。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读者的需求是不断提升的,读书的需求也在变得更加多元。拉动少儿市场的增长必须是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不可能靠单一的方式来实现。


  徐江:认同这一观点。书,论的是其内容的价值,并非内容的新旧,更非内容载体的形制大小、奢华与否。


  林云:少儿畅销书榜中,品质优良的经典系列图书,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认可,它们对市场的拉动还是具有有效的价值。作为出版人,我们的追求也应该是出版永不落架的经典图书。与此同时,新书也在持续出版面市,但市场上新书脱颖而出的难度越来越大,营销推广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