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全球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的中国方案,是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新共识,展现了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互联通,各国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从理念到蓝图,从方案到实践,从经济到人文,从官方到民间,从现实到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将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悦纳各方的参与。
“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使用的官方语言多达54种。这一愿景与行动带领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进入快车道,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和实践者,在国家主场外交和大外宣背景下,如何向外界准确阐释“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向各国人民讲述共同发展的故事,构筑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桥梁?
如何对外阐释“一带一路”倡议
2017年6月2日,中国翻译协会《译讲堂》聚焦“一带一路”,特邀《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多语种审定稿专家和外国专家,以“中国关键词多语对外传播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为基础,解读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与话语转换等问题。来自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外宣媒体及全国各地的译协会员150余人参加了讲座。
外文出版社原总编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关键词》英文审定稿专家徐明强重点介绍了《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的英译原则:翻译的第一要义是让读者看懂,第二要义是简明、忠实,但忠实并不是字对字的翻译。在面对国外媒体和受众进行传播时,要对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予以细致灵活的处理,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将信息准确、简明地传递给读者。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日本方面最大程度地肯定了“一带一路”的积极作用。恰值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45周年,是转变中日关系的重要契机。《人民中国》总编辑、《中国关键词》日文审定稿专家王众一就对日传播与翻译分享了经验:日本国内有很多主动翻译中国政治话语的渠道,日本媒体也非常关注中国理念与中国故事。当我们作为主体传播者时,可以选择精彩的、适用于国际表达的中文文本,以日本读者可接受的角度,选用简要、优化的语言进行翻译和传播。
阿拉伯国家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今日中国》原阿拉伯文版主编,《中国关键词》阿拉伯文审定稿专家王复就对阿讲述“一带一路”蓝图、做好民心相通工作发表了看法: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与恢弘厚重的伊斯兰文明紧密联结、相知相融。阿拉伯世界国家对“丝绸之路”并不陌生,但对“一带一路”缺乏了解。在对阿传播时,需要减少过于中国化的元素,考虑能够被当地受众所接受的说法和译法,介绍“一带一路”会给阿拉伯国家和整个世界带来什么。
近些年,关于“一带一路”的法文作品面向欧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是对外宣介“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外文出版社首席法文专家、《中国关键词》法文审定稿专家宫结实分享了各类题材和主题在翻译上的处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有不同的心态。法国人对自己的语言文化非常自豪,对中文和中国故事的了解也保持虚心和期望的态度。我们以“信”为标准,尝试“译者隐身”,追求“译文透明”,目的是让法文受众可以与中文读者有相同的体验,感受到其中的无穷意味。
在6月2日的活动中,还有一位特殊的对话嘉宾,他参与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关键词》、《穿越海上丝绸之路》等各类外宣书籍的英文审校和改稿工作,并深谙外国受众的文化和语言习惯。外文出版社外国专家 David W. Ferguson 解析了中国译者容易出现的问题:中国人在中文表达和英文翻译时常使用被动语态,这不仅会使句子变得复杂不妥,还会增加译文出错的几率。在中译英工作中,大家可以试着转换到主动语态。此外,保守使用动词和副词、以一个形容词或名词(短语)替代,会让英文更加地道和精彩。
互动环节,五位对话嘉宾向观众推荐了书籍、影视作品,帮助翻译工作者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他们总结并寄望“一带一路”国际传播:
·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我们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将中国故事推向世界。
·改进中文文本,形成适用于国际表达的内容;
·充分了解受众需求,想方设法进入到对方的语境和文化中;
·突出“外”字,讲有针对性的故事,做到“润物细无声”。
2024-11-13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