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电影里都会出现主角捧读的镜头,一本出镜不过两三秒的书有可能与整部影片遥相呼应,等待着细心的读者去勘破,一旦破解,便忍不住拍案叫绝。图为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中,演员安妮·海瑟薇饰演的简·奥斯汀正沉浸书中世界,令人不忍叨扰。
刚刚闭幕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爱乐之城》斩获6项大奖,当人们津津乐道这部热门歌舞片中“向经典歌舞片致敬的89个梗”时,有读者发现了《爱乐之城》中唯一致敬的一部图书——《英雄之旅》。
在男女主角第4次相遇的聚会上,一名胡子拉碴的制片人问米娅:你听说过约瑟夫·坎贝尔吗? 米娅点头说:是的。制片人带着几分得意的神情继续说:我打算重拍金发女孩与三只熊;另外,《英雄之旅》,我会拥有它的经营权。可以说,《爱乐之城》的这个情景揭开了好莱坞编剧对坎贝尔无限崇拜的冰山一角。细细品味电影女主角的追梦之旅,倒与坎贝尔提出的“英雄之旅”模式有几分吻合。
电影主人公谈论、捧读的一本本书一首首诗歌作品,其中包含了导演编剧怎样的匠心? 回首近些年大银幕,主打硬科幻的《星际穿越》意外发酵了狄兰·托马斯知名诗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文艺片《赛末点》男主角翻阅的《罪与罚》暗示了他本人的命运走向。这些经典图书或诗篇在影片中不仅仅是附赠“彩蛋”或装饰品,而是在结构或主题上与影片彼此打量、互为照亮。
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汤惟杰看来,无论是串联剧情,抑或展现角色波澜微妙的心理,当大众流行文化与纯文学恰到好处地交织在同一层面时,经典篇目与银幕叙事成功共享、共情、共鸣,一种奇妙的共振感便会向观众涌来——文学拥有了声光色影的血肉支撑,影片被注入了人文哲思,观众和读者由此获得更为丰富的美学享受。与其说哪一种艺术样式成就了另外一种,毋宁讲这是影视与文学相拥后双重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影视故事的伏笔,原来隐藏在一本本书里
有人评论,作为“写给洛杉矶的情书”,《爱乐之城》 深谙好莱坞影视业心照不宣的秘诀之一,那就是被诸多编剧青睐的坎贝尔——他总结的“启程-启蒙-考验-归来”英雄叙述模式,影响了众多创作者,也成为不少超级英雄电影的模式“宝典”。比如《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曾偶然翻阅坎贝尔的书,一下子就迷上对神话历程的分析。《千面英雄》成为《星球大战》的重要灵感来源,坎贝尔也化身卢卡斯追随的精神导师。此外,《狮子王》《黑客帝国》《哈利·波特》《夺宝奇兵》等电影创作都受到这一模式的启发。
简单地说,英雄出发上路,进入神秘迷人的异常世界,经受考验,经历了仪式化的数个阶段后,主人公升级自我,获得成长。不少好莱坞大片都遵循“英雄之旅”模式展开叙述,这也引发了业内对“超级英雄”易陷入扁平化窠臼的指摘。
不难发现,文学读物在电影中往往牵出一条条线索。影评人丁晓洁曾作过一番有趣总结:三流导演让主角随手拿上一本书作道具,二流导演以阅读口味彰显主角的身份和性格,对一流导演来说这却是价值观层面的事,他们每选择一本书都埋下一个彩蛋——你读什么,决定着你走向何方。
拿哪本书,在电影中大有讲究。知名导演伍迪·艾伦对“植入”文学彩蛋颇有心得,他的影片 《赛末点》 就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致敬了一把。男主角威尔顿躺在床上阅读企鹅书屋出版的《罪与罚》,对这名从爱尔兰到伦敦当网球教练、企图融入上流社会的穷小子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非常有用的谈资,他也正是通过谈论陀式作品获取了岳父好感。巧合的是,《罪与罚》 的情节活脱脱就是男主角命运的翻版,书中青年大学生走投无路,铤而走险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为了灭口又害死妹妹,因种种巧合逃脱法律处罚,却被另一种来自心灵和道德的惩戒所困束——这不正是 《赛末点》男主角的人生预言吗? 有学者评价,伍迪·艾伦安排男主角读《罪与罚》,除了向挚爱的作家致敬之外,恐怕也同样向观众昭示着影片走向和主题。
诗句点睛,与电影叙事调和出迷人的张力
在评论家木叶看来,除了埋下伏笔与暗示,有力度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提升电影的叙事高度,仿若一盏人文聚光灯,照亮并抵达了“灵魂的深”,为影视画面注入诗意。
不少影评人对休·格兰特主演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那首《葬礼蓝调》念念不忘。英国著名诗人奥登的诗句悲怆凝练:“不再需要星星,把每一颗都摘掉/把月亮包起,拆除太阳/倾泻大海,扫除森林……”当这首诗被缓缓吐出,成就了全片最严肃沉痛的华彩,与此前的轻松、幽默、浪漫片段构成一股奇异的张力,全片达到精致的平衡。
同样,周星驰在“无厘头”电影《喜剧之王》里饰演跑龙套的演员时,不忘埋头研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的自我修养》,一部颇具学院派意味的理论著作,在周氏搞笑风格里,自带几分荒谬多少辛酸,意想不到的反差张力呼之欲出。
谁说这不是电影借文学之口的深情诉说呢? 《星际穿越》中,宇航员父亲因时空穿越进入多重时空,当载着人类生存希望的飞船驶向太空,老布兰德博士吟出诗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迸发出不屈的生命能量。这首狄兰·托马斯的知名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将人本身的衰老病死,演化为时间对人的追猎,与影片隐含的主题珠联璧合。
狄兰当初写这首诗来鼓励病重的父亲,而导演诺兰赋予了诗句深层次的解读,“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不仅仅是个体的临终怒吼,还寓意整个人类、星球的命运岂能堙没于黑洞。在评论界看来,诗歌与影片的贴切,仿佛诗人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得到了剧透。而诺兰和狄兰相似之处在于,他们思索“生、死、爱”的哲学主题,怀着勇气和意志去化解白昼与黑暗、生与死的对峙;同样,艺术和科学也好奇共通的命题:关于时间、空间,关于人类挣脱时空之缚。
2025-01-02
2025-01-01
2024-12-31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