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曾经是华人文化的重要符号,无论是粤剧戏曲片、功夫片、警匪片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香港电影曾经风靡世界,电影票房曾经一度达到12.5亿港币。也因此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电影塑造的光影世界给了人们片刻脱离现实世界的空间,而电影发展的背后却从来都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
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在这20年的过程中,内地和香港电影合作日趋紧密,让整个华语电影在题材和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香港电影——也曾站在巅峰,风光无限
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需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开始了高度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巅峰时期的香港电影年产量达到了三百多部。
这个时候的香港电影可以用“快”作为形容词,比如说大家熟悉的电影《逃学威龙》系列确定后只不过两三周的时间就启动了。
图为《逃学威龙》海报
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圈流行着“七日鲜”的说法,就是指后一个电影从筹备到上映最快七天就可以完成。快速的反应和大规模的商业化复制,曾经创造了香港电影的辉煌。但是,它也为香港电影之后的衰落埋下伏笔。
合拍——一切看似偶然背后都有必然
采访中,香港电影人吴思远回忆说 :“我们不停地在拍重复的电影,不停拍搞笑电影、武侠电影,香港观众觉得新鲜感开始没有了;另外最重要的,香港电影非常依赖的海外市场都已经开始萎缩了。”
1997年香港爆发金融危机后,投资的全面萎缩让香港电影雪上加霜,而到了2003年,香港电影的从业人员已经从巅峰期的2万人减少到不足5千人,产业人才也在不断流失。
香港被誉为“东方之珠”,而香港电影则是这颗明珠的一道璀璨光芒。作为华语电影的重镇,香港电影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积淀,但这个时候,香港电影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滑坡,电影的产量锐减,电影院关纷纷关门。
2002年电影《无间道》在香港收获了5500万港币的票房,却并没有在内地上映。而同一年一部以香港演员作为主演的电影《英雄》成为了内地的票房冠军,并最终在全球获得1.77亿美元的票房。打入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内地电影市场成为了困境中香港电影为数不多的选择。
图为电影《英雄》剧照
2003年内地同香港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以下简称“CEPA”)协议,协议在2004年生效后港产片将不再受到20部引进大片的限制。而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电影则可以作为内地电影进行宣传和放映。
电影《无间道Ⅲ:终极无间》成为了CEPA实施后第一部在内地上映的香港内地合拍电影,上映2周后内地的票房就突破了2千万人民币。
图为电影《无间道Ⅲ:终极无间》海报
2008年CEPA又陆续就香港电影签署了补充协议,包括允许合拍电影在香港制作,香港商人可以在内地投资电影院等等。而对于两地的电影人来说,最为重要的是CEPA开启了香港和内地合拍电影的热潮。
在最初的几年,内地的市场成为了吸引香港电影人“北上”的第一驱动力,不过看似简单的合拍电影却经历了长期的磨合。以快速反应和商业运作作为优势的香港电影,在最初“北上”的几年也在经历大浪淘沙式的检验。近几年两地合拍的电影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提升。香港电影在制片和团队协作等方面优于内地,而内地电影人对于剧本、文学的把握也在给香港电影人带来正向的影响。
互相借鉴——合拍片键入佳境
刚刚过去的2016年被一些电影人看作是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的爆发之年,无论从影片的数量、类型的多样、还是票房的增长来看都是可圈可点。中国内地的电影票房总额达到了492.83亿元人民币,在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当中,《美人鱼》《湄公河行动》以及《澳门风云3》都是香港和内地合拍的电影。而现在,香港内地合拍的电影平均每年超过五十部。
图为电影《澳门风云3》海报
2017年上半年,《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非凡任务》《拆弹专家》《春娇救志明》《喜欢你》等两地合拍片陆续上映。内地香港合拍电影已经成为国产电影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提升国产电影质量、培养电影人才、拓展电影市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为电影《拆弹专家》海报
曾经,香港电影“北上”被视为香港回归后一个重大文化现象。有人认为,大批知名电影人去往以北京为中心的内地发展,造成了香港电影人才流失;与此同时,由于香港和内地文化与生活习惯上的差别,香港的编剧和导演们并不能把握内地观众的审美需求,要么想“接地气”而不成,要么一味迎合内地观众,最终两头不讨好。但在采访中,不少香港电影人认为,在内地不“接地气”已经成了一个伪命题。
作为香港著名的动作片导演,林超贤过去拍摄的动作电影大多是警匪题材或黑帮题材。2016年,林超贤执导的电影《湄公河行动》上映,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部标准的主旋律题材影片。剧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再现了2011年湄公河事件中,从中国船员惨死,到公安人员跨国追击,直至罪犯伏法、同胞沉冤昭雪的惊险过程。
香港导演林超贤为这部主旋律影片注入了商业片的元素,而案件本身的宏大背景也激发了整个电影团队的创作热情。2016年的国庆档,这部电影在排片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硬是靠着口口相传的良好口碑,一步步攀上了票房冠军的宝座,并最终斩获了将近12亿的票房。
图为电影《湄公河行动》海报
最近,林超贤的另一部电影正在拍摄中。和《湄公河行动》一样,《红海行动》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中国海军在索马里反恐和也门撤侨中的故事。
在一个中国的大背景下,香港导演得以接触并运作宏大主题的动作影片;同时,内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化也为文艺电影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源泉。
2014年,香港导演陈可辛的电影《亲爱的》在内地上映,这是一部讲述打拐过程中法律、伦理与人性相纠葛的影片。单从题材上看,似乎属于比较小众的文艺电影,但最终这部电影却在内地收获3.44亿票房,以及中国电影华表奖、香港电影金像奖等众多奖项。
图为电影《亲爱的》海报
凭借当年的歌舞片《如果爱》,陈可辛成功进入内地,这几年他先后拍摄、监制了《中国合伙人》《亲爱的》《七月与安生》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电影。从题材上看,他的电影一部比一部更“接地气”。而在陈可辛看来,内地的创作空间其实更为广阔。香港电影人的专业和创意也为内地电影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助推了内地电影的发展。
期待——大中华电影的崛起
回归20年,香港与内地,界限不断破除,文化日益交融,这些都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香港文化中心是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举办地点,香港金像奖是华语影坛每年的一大盛事,手托星球、身围胶片的女神造型就是金像奖的标志,叫“星光荣耀”。随着合拍片的增加,捧走这个奖座或者被提名的内地电影人越来越多,而相应地,也有很多香港影人在内地电影节上获奖。两地影人的携手合作不仅为彼此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也让华语电影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从侧面反应出这些电影在经历了长期的磨合之后,现在无论是从市场还是从艺术价值上,都开始越来越受到肯定。CEPA签署的这些年是两地的电影工业深入融合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无论是内地的电影人还是香港的电影人都在彼此学习和相互成长。
采访中,很多香港电影人都提到,现在正是中国电影业最好的时候。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飞速发展的电影工业,社会变革中碰撞出的各种题材……电影人有机会不断去尝试、去进取。香港电影正不断突破过去的界限,一步步走出旺角,走出香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随着香港、内地电影人的交往、交流日益加深,近几年,有电影人提出“大中华”电影的概念。提出在保护香港本土电影发展的同时,共同推进中国文化产品的发展和进步。
今年,香港回归20年,内地电影票房将有望突破500亿元,这个数字将见证内地和香港电影人的共同努力。
2024-11-15
2024-11-14
2024-11-13
2024-11-12